唐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对于我们今天治国安民,不乏借鉴的意义。尤其是文中“十思”的观点,比如第一条“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自觉拒腐防变,颇有可取之处。
史载,唐朝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皇帝,但他在内政外交取得成就后,志意骄怠,逐渐奢侈起来。对此,魏征作为谏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很是担忧。魏征曾多次向李世民上疏进谏,并于贞观十一年,写出了这篇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
疏,是古代臣下向君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魏征的这篇疏是进谏文,旨在规劝李世民勿忘前车之鉴,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广积德义,顺应民心,以求善始善终,长治久安。魏征提出的“十思”,尽管是为巩固封建王朝服务的,但在当时,能有如此远见卓识,颇难能可贵。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畅达,说理深刻而形象,颇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谏太宗十思疏》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十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人君“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这段“十思”的句式相同,节奏匀称,文势跌宕,笔力雄健,其逻辑力量令人信服,读之铿锵有力,酣畅淋漓。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是“十思”的首句,意谓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时,要懂得知足的道理,藉以自我警诫。这也正是古人提倡“君子慎独”的根本所在。联系到当今,我们倡导领导干部要保持廉洁,就应当重点在“权、钱、色”三个方面,做到“自戒”。
领导干部“可欲”的东西很多,首先应该慎对权力,对权力要“自戒”。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权力具有两面性,既可用来为人民服务,也可用来谋取私利。因此,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权力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上;应当尽职尽责地运用手中权力,为群众造福谋利,切不可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争位争权,以权谋私。
其次,对金钱应当“自戒”。金钱是物质财富的象征,一个人要生活、要发展,没有钱固然不行。但金钱也具有两面性,对其知足是福,对其不知足则是祸。相传,鲁国有个叫公仪休的宰相,嗜好吃鱼。有求者给他送鱼,他坚决不收,认为“受鱼枉于法,枉于法而免相”。利用职权受鱼犯法,犯法而罢官,那不仅不会再有人来送鱼,就连自己再去买鱼的钱都没有了。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不收受人家送的鱼,用自己的俸禄去买鱼,才能吃得长久。现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因对金钱贪得无厌,犯法丢官,断送了政治生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自戒”。
自古就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说,但人对钱财的态度,从来就有“义”与“不义”之分。“取与合宜”、“使无非分”则为义;“取与非宜”、“使而非分”则不义。党员领导干部对金钱的取舍,应该把握一条原则,就是必须依靠自己的知识、才学和劳动去获取,并将其用于合理、正当的地方。
其三,对美色应当“自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如今也有个别领导干部,为了追求美色,丧失道德,蜕化变质;有的甚至因此而触犯法纪,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其因贪恋美色而“落马”,不仅个人会身败名裂,而且会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美色的诱惑面前,必须十分留神和警惕,做到眼不迷、心不乱。
知足常乐,纵欲则败。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的欲望不能太多,应当排斥那些过分、不正当的欲望。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正确对待权力、金钱、美色,牢记“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古训。相反,如果在这些方面欲望太强,就很可能走上腐败的道路。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值得细读深思的谏文,也是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的一面镜子。应该通过认真阅读这篇文章,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自觉坚持廉洁从政、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