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市社会事业紧紧围绕市委“三个加快”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建设的机遇,加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社会事业发展与建设情况
(一)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巩固基础教育,基本实现“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集中”的规划目标;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达99.35%,毛入学率121.47%;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13%,毛入学率109.58%;初中毕业升学率76.01%。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达到 2364人,较2008增加561人,本科上线率为36.1%,同比增加1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超额完成省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目标,全年招生8064人。成人教育面向农村、农业、农民和市场,培训实用技术人才6万人次以上,其中:中职学校发挥资源优势,技能培训4715人次。全市义务教育有农村留守儿童少年在校生19398人,农村留守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努力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2009年秋全市共有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学生3284名。
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全市完成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65549人,免费向15501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人数11547人。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完成5129名普通高中学生救读资助工作和 10394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在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达到880名。
国家、省灾后恢复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资金大量注入,学校校舍、配套设施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学校教学设备配置等办学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二)积极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全力以赴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成立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狠抓各级医疗卫生基础工作的落实,注重强化发热门诊、集中收治和病人诊治等各基础环节。截至12月底,确诊的输入性和来源不明的本土病例77例(其中2例重症,死亡1例)。预防接种工作已全面展开,防控工作有序进行,疫情在可控和掌握之中,已顺利完成第一轮24000人份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任务,第二轮35000人份的接种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紧紧抓住“灾后恢复重建”、“拉动内需”项目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大难得机遇,高标准规划和建立雅安医疗卫生制度。卫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45个灾后重建可控项目已开工144个,开工率99.3%;竣工127个,竣工率88%。新增中央投资卫生建设项目177个,开工率100%,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100%。通过此轮建设,雅安公办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固定资产15亿元。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117.52万人,自愿参合农民112.65万人,参合率达94.65%,全市住院受益率达11%,报账资金达6539万元。全市住院受益率达12%,住院补偿比38%,资金支出率76%。妇女儿童保健再上新台阶。儿童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全年共为4454名住院孕产妇进行了补助,补助资金达176万元。全市实现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6%,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十万分之五十,婴儿死亡率低于15‰。
继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肺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全市无鼠疫、霍乱、禽流感病例发生,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2009年为基层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37名;以项目支撑在全国范围内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生40名。全年培训、进修基层卫生人员5188人次;引进硕士研究生7人,博士研究生2人;共有1578人通过技术职称考试。
极稳妥地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探索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确定了首批开展乡镇(社区)药品零差价的试点县(区),对基层提出了100%的使用基本用药目录的刚性要求,安排各县(区)对乡镇卫生院的药品收益进行统计和测算。
(三)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紧紧围绕“稳定、提高、统筹”的工作,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人口计生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出生人口14570人,比省下目标少24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3‰(省下目标5‰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85.91%,高出省下目标1.91个百分点;全面完成计生“三结合”帮扶户和新增户任务,奖扶对象资格确认实现零误差,奖扶金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兑现率达100%。抓住国家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投入的机遇,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县级站、乡(镇)中心站。
(四)发展社会主义大文化,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圆满举行第二届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成功举办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暨国庆文艺晚会和2009联通杯“热爱祖国、建设雅安”文艺才艺展示大赛。完成5180处野外文物普查工作,共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启动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28个优势文化产业项目被纳入成德绵广雅产业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点2253个。圆满完成全省优秀广播电视节目送评任务,全市共有23件广播电视作品在全省节目评比中获省级政府奖。
市博物馆已完成陈列布展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公开招标,进入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3797场,慰问电影5200场。
(五)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场馆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雅安籍运动员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4至8名3人。其中,王凤、杨雅莉作为四川省代表团主力队员夺得了女子4人皮艇500米冠军,王凤夺得个人500米皮艇铜牌。成功举办全市第二届“体育彩票杯”体育运动会,有24个代表团2600多名运动员参加,决出金牌233枚。
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积极做好老年体育工作,全年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已达40余项次,参与群众逾10万人次。举办“弘扬奥运精神,重建美好家园――元旦环城跑”活动,“龙腾狮跃闹元宵”全国龙狮大联动活动暨雅安市(雨城区)第二届龙狮比赛,成功举办全国拳击锦标赛。
基本完成市体育馆工程建设,县级体育场馆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4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安装工作和57个点的选址工作。完成22条“全民健身路径”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六)大力促进就业,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16469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8314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21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有效控制在4%的目标范围内。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及失地农民7168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063人次。
全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15 万元。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4159人,参加医疗保险19493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67417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到91973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32000人。
(七)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提升民政服务水平
认真开展城乡低保工作,妥善解决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问题。全市纳入城市低保22655户40275人,累计支出低保金7321.75万元;农村低保纳入保障57427户91529人,累计支出低保金5695. 87万元。城乡医疗救助全面开展,资助80013农村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累计救助45635人次,发放救助金1171.06万元;城市医疗累计救助15292人次,发放救助金590.31万元。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4335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全市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816张。
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共接收2008年冬季退役士兵737人;下拨自然灾害应急资金、倒房恢复重建资金2169万元,用于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和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八)积极开拓旅游市场,旅游消费持续旺盛
全面实施全省“五大行动”和全市“七大工程”,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大力推进新景区开发和老景区提升,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持续深化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共计接待游客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和22%。。
(九)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注入大量投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
全市社会事业和旅游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1340个,规划投资57.3亿元。全年已开工项目833个(在建171个,竣工662个),开工率62.2%;已完成投资21.4亿元,占规划投资的37.3%。未开工507个。港澳特区援助雅安已经确定和拟援助项目38个,援助资金总量8.58亿元左右,其项目个数、援助金额分别名列全省第一位、第四位。已经拨付到位资金3629万元。雅安被省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列为全省唯一的打捆招标试点市,第一批打捆招标的8个项目已于12月2日后陆续开工,加上澳门援建的灵关中学、石棉中学项目,预计2010年1月底有10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正在开展勘察、设计。
国家安排社会事业拉动内需中央投资项目385个(土建项目303个),规划投资1.5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7亿元,地方配套资金0.41亿元,分布在8个县(区)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民政等行业,已到位资金1.4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3.2%;已完成投资0.5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36.4%。
二、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协调,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优秀师资、优秀生源流失较多,县际之间教育质量差别明显。中职助学资金和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因到位不及时不能按时发放。学校重建项目建设工期偏紧,部分项目资金存在缺口。
(二)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薄弱
疾病预防控制形势依然严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重点疾病防治有待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要巩固完善。医疗机构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疗纠纷。个别地方违法生育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出生统计数据不太准确。
(三)公共文化事业与成都及东部发达地方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文广事业发展;文化人才短缺,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旅游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弱势群体生活相对困难
受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物价波动较大,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偏低,影响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弱势群体包括部分失地农民、部分救济对象、优抚对象生活相对困难。
(五)灾后重建到位资金比例偏低,部分项目实施困难
省定重灾县重建项目资金拨付比例低、缺口大,按项目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实施存在困难。市、县(区)部门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财政配套经费没有完全到位,影响工程进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进度偏慢。雅职院、市机关幼儿园等一些重建项目资金落实困难。
三、2010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调查研究,全力编制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认真总结“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与建设的成绩、经验、教训,深刻领会中央、省“十二五”规划政策走向,重点加强对基础教育、农村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事业机制体制改革等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编制社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统筹社会服务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四支队伍”(教师、校长、班主任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专业化水平,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积极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及校舍安全工程,加快学校危房改造和布局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努力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体制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积极探索突破城乡区域整合卫生资源,构建城乡居民共享的县、乡、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切实抓好县级医院、重点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继续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大胆探索建立地方性奖励和救助制度,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继续实施文化、科技、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三下乡”活动。
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6500人,其中力争实现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700人。实现品牌培训5000人,创业培训2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力争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7万人,五项保险新增扩面2万人次,基金征收达8.5亿元,实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2.2万人、医疗保险1.8万人。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项目建设工作。协调抓好村村通设备采购招标和实施工程的技术培训工作。加强成雅文化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项目库,优先发展一批特色文化项目。积极备战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启动市体育场二期工程和市体育中心场平景观工程建设,完成体育馆附属工程建设,新建农民健身工程点27个。
以完善城乡低保为重点,更加关注和解决贫困地区、库区困难群众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尽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启动城市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完成市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启动市精神病医院新建和市救灾储备仓库项目。
(三)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切实抓好医改工作的组织实施,继续做好国家确定的近期医改5项工作,即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改工作事实的统筹协调,确保国家和省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完成。
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积极稳妥地完成雅安市电影公司改制的基础上,研究和启动雅安川剧团的改制工作。
(四)打造旅游品牌新形象,积极拓展旅游新市场
围绕“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新思路,积极融入成都经济圈,服务瀑电库区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旅游七大建设行动”,努力将我市建成国际区域性生态度假旅游平台,确保旅游持续升温。千方百计启动熊猫绿岛、龙苍沟、大相岭等景区开发建设,加快喇叭河、安顺场等景区改造步伐;全力以赴推进旅游区域合作力度,抓紧实施成雅两市签订的旅游合作项目,切实建立“8+4”旅游区域合作机制;继续办好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熊猫电影周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2010年确保完成旅游接待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力争实现旅游接待8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
(四)加强项目储备,积极争取投资,严格项目监管
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确保社会事业发展有充足的后续项目。密切关注国家、省投资政策走向,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项目规划,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坚持基本建设程序,严格项目审查审批,以港澳特区政府援助项目和拉动内需项目为监管重点,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查处并及时纠正项目违规行为,确保香港援助项目打捆招标项目试点成功,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安全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