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对策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20077月,省委、省政府对雅安工作作出了“深化市校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指示。2007715,雅安市委、市政府、四川农业大学联合调研组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深入调研,此后结合对雅安市现代农业和四川农业大学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的研究,提出了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研究报告,省委、省政府对报告作出了重要批示。20094月,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建立市校合作轮值协调机制;201012月,成都市、雅安市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深入推进成都市、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在区域合作、市校合作中达成的重大共识,20105月,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雅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方共同签订了合作推进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协议。201010月,在生态补偿立法与流域生态补偿国际研讨会召开期间,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表示将对雅安市、成都市、四川农业大学提出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给予积极支持。

积极谋划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进而辐射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而且切实可行。我们初步拟规划在四川盆地西南部,龙泉山脉以西,邛崃山脉、二郎山脉以东,大小相岭以北的生态农业典型区域,以雅安市全域、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彭州市、双流县、大邑县、郫县、新津县、蒲江县、金堂县等17个县(市、区)为核心区,以四川省全境为拓展区,以西南地区的四川省、重庆市、贵州、云南、西藏为辐射区,倾力打造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平台,强化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主的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壮大特色生态农业的产业规模,采取“国家支持、区域推动、部省共建、校地合作”的模式,建立与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农业)相呼应的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探索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合作、市校合作的新模式、新经验。

一、意义重大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部等六部委编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纲要,从2001年以来,科技部先后批准三批共10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部出台了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从2010年起,启动了首批5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工作。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规划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站在贯彻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战略部署、抢抓重大机遇的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

首先,建设示范区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任务,中央已出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目前正加紧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发展规划,中央已明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提出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用,建设一批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示范区担当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探索西南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新经验。其次,建设示范区是推动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的重要举措,成渝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了把成渝经济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示范区有利于加速推动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进程。第三,建设示范区是国家构建主体功能区的迫切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西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功能,示范区建设既强化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又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区域农业提供了具体实践。第四,建设示范区是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已将成都、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政策扩大到成渝经济区,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探索通过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新模式,从而也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累西南地区的典型经验。第五,建设示范区是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中央、省上已先后出台推进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民族地区既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又是生态农牧业的优势区域,示范区建设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六,建设示范区是抢抓国家开发开放战略重点转移机遇的重要平台,中央正加快构建西向南向开发开放战略新格局,作为国家西向南向战略的综合枢纽和核心腹地,示范区建设具有特殊区位支撑的广阔发展空间。第七,建设示范区是人民生活福祉的必然要求。从国际看,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根本条件;从国内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生态安全农产品更加关注;示范区建设顺应了国际国内健康生活的新需求。最后,建设示范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文明在区域农业的最佳实践。

二、影响深远

今后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则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务院在1997年批准成立了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国现代农业的窗口,经过近10余年的发展,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农业跨越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建设西南现代生态示范区有利于构建国家战略新平台、区域农业发展新模式、多方合作共赢新经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现代农业新跨越的发展格局,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具有典型示范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打造国家层面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新平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为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农业探索出富有成效的新经验;积极推进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上升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充分利用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从有利于积极探索西南生态农业发展的新经验。从区域农业发展战略支撑看,有利于构建西南生态农业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农业的两大战略平台,加速推动西部地区区域农业的整体跨越。二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新模式。着力推进西南地区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的紧密结合,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现代农业资本。积极采用农业生态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产业。现代农业发展成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最佳突破口。三是有利于积累多方合作共赢的新经验。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越来越成为各行政区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的突破口;市校合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经验,为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创造了根本前提。示范区建设搭建了多方合作共赢的最佳平台。四是有利于创造科研加速转化新机制。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加速整合区域内农业科研院所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集聚科研力量和人才优势;通过多方多层政府的行政资源,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整合出含金量高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五是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跨越。现代农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化、经营组织化、服务多元化,示范区可以有效破除行政区的发展思维,有利于做大做强“第一车间”;示范区核心平台的研发、加工、市场优势,有利于促进示范区工业化,延伸“第一车间”的产业链条;示范区有利于实现农民与协会、合作社、公司等组织的有效对接,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示范区有利于集聚多方政府、科研院所的技术服务优势,实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多元化。

三、现实基础

在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高地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成功应对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考验,区域合作、市校合作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积极寻求区域发展新战略支撑已尤为迫切。特别是借鉴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经验启示,建设示范区具备战略契合、科技支撑、农业基础、特殊区位、实践经验等坚实基础。

战略契合。一是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即按照田园城市的理念和要求将成都划分为4个总体功能区、1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和11条示范线,其本质在于保护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实现全域跨越。二是雅安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立市的发展思路,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和十大生态产业,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从生态经济兴市走向生态经济强市;2010年,面临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的新定位,生态立市发展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深化和提升。发展生态农业是战略蓝图变为现实的有效途径,建设示范区为深入实施新时期发展战略提供了发展平台。

科技支撑。西南农业科教中心的主要支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坐落雅安市、成都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5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在推动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还有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山地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支撑,以及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的农业科研院所,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具有全国最密集的农业科研支撑。特别是与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整合10家农业科研院所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相比,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农业科技研发实力具有明显优势。

农业基础。从地理气候特征看,示范区具有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典型功能,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尤其是年降雨量、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等重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与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西南地区典型的生态气候特征。从耕作质量看,示范区境内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熟化程度较高、通透性较好、肥力很高,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从水利灌溉看,示范区内分布岷江、沱江、青衣江和大渡河四大水系,地表径流丰富,多条河流和渠系交叉形成了平原区富有特点的网状水系,特别是岷江干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渠网呈扇形分布在成都平原。从基地农业看,“十二五”末期,示范区茶叶基地面积达到近100万亩,林竹业、中药材、水果、蔬菜、畜禽、水产等基地规模位于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特殊区位。雅安市、成都市特殊地理区位使示范区具有明显的积聚和辐射优势。从特大中心城市积聚优势看,示范区处于西部经济高地和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的核心区域,依托其成都特大中心城市在政策、经济、市场、信息等方面积聚的突出优势,为示范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从枢纽中心地位看,示范区作为国家西向南向开发开放战略的核心腹地,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市正加快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雅安市长期以来就有“川西咽喉”的战略区位,国家西南出境大通道都贯穿雅安境内,特别是国家正积极谋划通过中缅国际铁路沟通南亚、川藏铁路沟通西亚的西南出境通道,枢纽区位为示范区在现代生态农业的辐射效应提供了交通走廊优势。通过示范区的积聚和辐射优势,有利于将示范区打造成西部生态农业集中发展区、西部生态农产品加工中心、西部现代农业物流中心、西部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全面提升示范区乃至西南农业现代化水平。

实践经验。示范区在推动现代农业跨越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成都市探索出统筹城乡发展“三个基础、六个一体化、四项基础工程”的典型经验,具有较强的示范推广意义;雅安市2003年在全省首创专家大院,累计发展茶叶、中药材、水果、畜禽等12家专家大院,同时健全完善科技特派员机制,探索出了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有益经验。示范区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复,成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成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获科技部、农业部批复;拥有成都彭州国家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雅安国家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区具备较强的市场集散辐射优势,拥有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等市场平台,四川彭州蔬菜交易中心是继续山东寿光之后的全国第二大蔬菜交易中心。示范区相对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除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检测技术支撑外,拥有西南地区唯一的雅安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都蔬菜质量检测中心等检测平台。

四、对策建议

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是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规划实施的新时期,可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区域农业发展平台,建议借鉴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发展区域农业的成功经验,突出生态农业主题,贯穿区域合作、市校合作主线,瞄准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

制定和实施好规划。一是科学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广义示范区规划面积涉及西南地区,必须合理界定示范区的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范围。立足综合比较优势,核心区为雅安市全域、成都市10个县(市、区),拓展区为四川省全域,辐射区为西南地区全域。二是高度重视主导产业支撑,深入研究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既要立足当前既有的优势产业,又要着眼未来可以培育壮大的优势产业。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农业长期以来属于弱质产业,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础设施的现代,尤其是做好示范区交通、水利、电网、信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高起点规划建设农科城,示范区核心区本质意义上就是国家级农业科技城,其规划建设是发挥示范区示范作用的关键所在,按照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思路建设打造核心区“农科城”,可以促进农业基地规模化、园区农业工业化、农产品市场化的有机衔接。五是突出做好示范区项目规划,示范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规划是示范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建立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农科城建设、生态工程等重大项目库,把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的时间节点、具体的责任单位。力争将示范区建成引领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性标志工程。

利用和争取好国家政策。一是充分利用好国家重大政策。从区域政策看,国家出台了主体功能区、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发展、成渝经济区、西藏及四省藏区等国家级重大政策;从行业政策看,中央自2004年起连续出台了针对“三农”问题的八个“一号文件”,科技部等六部委出台了设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政策、农业部出台了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国家重大政策叠加效应必须落实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建设示范区则为充分利用好国家重大政策提供了绝好的项目载体。二是全力争取好国家政策。挖掘好特定时期区域发展的新增长点,全力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个地方在较短时期内获得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编制好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通过雅安市、成都市、四川农业大学共同逐级上报全力争取获得国务院、相关部委的支持,从近期来看,雅安市要全力争取农业部支持,尽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力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争取将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纳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从远期来看,在相关部委支持并列入国家层面相关重大规划的基础上,全力争取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

建立和完善高效运转机制。一是规划启动阶段,建立成都市、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主要负责同志、市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启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省委、省政府省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将规划中的重大政策和项目纳入省委、省政府及相关省级部门支持的范围。二是规划实施阶段,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得到省委、省政府认可并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的阶段,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成都市、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主要领导参加的“省市共建”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委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将示范区的重大政策和项目纳入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规划。同时,借鉴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的经验,整合四川农业大学、驻四川省国家级农科院所、四川省农科院院所、成都市农科院所等农业科技研发力量的基础上,在雅安市雨城区、名山县、成都市都江堰市、大邑县、邛崃市、崇州市、蒲江县、温江区、新津县、双流县川西平原集中连片区域成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城管委会。三是规划完善阶段,在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得到国务院认可后,争取成立国务院主要领导、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相关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部省共建”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做好与相关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积极争取国务院及先关部委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探索和建立现代农业体制。一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把农业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让科研成果进入“农家”。在整合农业科研力量、促进农业科研人才集聚和提升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提高农业技术孵化、推广、转化能力,示范区始终要把与校地合作放在园区发展首位,农科科研院所要始终将示范区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第一试验场,第一成果转化地,打造完整的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体制。二是建立农业园区化的新机制。依托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级农科城的发展平台,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以主导产业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支撑,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区、作物育种科技示范区、农产品物流区为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三是建立农业经营组织的新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科教人员+农户”、“科技+专业协会+农户”等模式,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四是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农业的小而全、杂而散,按照示范区农业主导产业功能区规划,在示范区内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施大农业生产力重点布局,努力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五是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多元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依托,以广大基层农技队伍为骨干”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标准为准绳的农业技术质量标准体系,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服务的主体;建设社会公益性的农技信息平台,覆盖和服务农村千家万户。

Copyright 2021 fg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5118000017 蜀ICP备19012652号-1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76
联系电话:0835-2223484
主办:雅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3484(传真) 官方邮箱:yasfz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