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以建设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发展现代农业为基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前提、优化农村社会组织为纽带、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建设农民幸福美好生活新家园。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编制新农村规划。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核心,设施配套为基础,注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按照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要求,结合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聚、土地相对集约、农村基础设施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原则,立足我市独具特色的生态优势,打造具有雅安特色的生态村落,推进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生产生活低碳化、民居与环境生态化。对现有聚居点,突出民居特色,实现村容村貌美化、绿化、亮化。对新建集中点,坚持科学规划,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进行空间环境的创意设计,充分体现地域风格。坚持从实际出发,培育发展工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型、自然生态型、旅游休闲型等优势突出的新村。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乡镇客运站、农村渡口码头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电话、电视和宽带。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全面解决全市48.71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农田水利、户用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按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救助扶贫为辅,配套多层次扶贫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完善工程,搞好农村电网维护和经营管理,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严格水资源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切实加强农村能源、水利、卫生、教育、文化等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进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鼓励扶持农村药店发展;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文化宣传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力争以光纤为主导的通信传输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加强建设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市场网络。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地区辐射延伸,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水务、电力、通信、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网络。
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全市建立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预警和救灾能力,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保险业务。总结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生态效益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形成具有雅安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强粮油生产,稳定粮食生产水平,加大标准农田、种子和植保工程实施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依法、自愿、有偿推进土地流转。到201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5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蔬菜生产,依托天府新区建设和市内城镇化建设推进,在提升现有蔬菜品质的基础上,汉源、石棉、雨城新建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 汉源、石棉、天全、芦山、雨城建设香菇菌种场、建设无公害蒜苔、山芋、魔芋、茄果类、叶菜类等蔬菜基地10万亩。
加快发展特色畜牧业
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成优质生态生猪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牛、羊、兔等养殖,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家禽养殖,以石棉草科鸡、天全二郎山山地鸡、芦山林下畜禽养殖为重点,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
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
全市水域总面积43万亩,其中河流38万亩,;水库、湖泊及其它水面4万亩,稻田养鱼1万余亩。我市省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流域分布有89种野生鱼类,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川陕哲罗鲑(俗称“猫子鱼”)、大鲵(俗称“娃娃鱼”)、水獭,特别是主产野生“雅鱼”,早已声名远扬。依托河流、水库等水域,大力发展发展特色渔业、无公害渔业、休闲渔业,全面提高渔业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建立“雅鱼”原良种场,进一步做好其生物特性研究,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扩大种群,形成规模;加快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芦山宝剑渔业有限公司无公害水产品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走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之路,争取无公害水产品在水产品的比重达到30%,打造品牌,提高水产品的竞争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亿元以上,实现全市农民从水产上人均增收15元以上;控制网箱养鱼,禁止肥水养鱼,全面推进无公害养殖,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渔业资源及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水域生态安全和人渔和谐。
大力发展林果花卉业
以“创百亿产值、惠百万林农”为目标,加快现代林业基地建设。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茶叶、林竹、中药材、花卉苗木、果蔬等特色产业。建成名山、雨城为主的茶叶、汉源、石棉为主的水果、宝兴为主的中药材、雨城、荥经、芦山、汉源等为主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全面落实中央、省级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格涉农收费管理,严禁变相增加农民负担,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在资源开发项目的利益共享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救助扶贫为辅,配套多层次扶贫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完善农村社会组织
积极稳妥地构建规模适度、集中有序、布局合理、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组织结构。积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进出、自主管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完善相关法规和登记管理规范。推进城镇近郊新农村村落建设,按照与自然相融、生产生活低碳化、循环化的要求建设生态村落,逐步构建多形式的农村新型居住区;综合考虑村落现状、自然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搞好新村建设规划,实施小型自然村生态移民工程,引导农民集中建房,集中配套交通、通信、供水供电、集贸市场、卫生教育文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体活动,加强科学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等农村基层管理方式,注重发展农村基层党员,发挥党在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节约优先、优化配置、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的原则,突出加强薄弱环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以骨干水源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和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重点抓好永定桥水利工程、铜头引水工程、九龙水库工程等重点工程;建成雅安市城区南郊水厂和汉源县县城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抓好新建水库灌区配套建设,完善建成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及小型灌区整治,继续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大渡河、青衣江等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加强市区、重点城镇、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区、重点城镇堤防工程建设。推进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加强生态建设
依托山体、河流等自然空间,构建区域“山、江(河)、城、田”生态基础网架。按照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构建盆周生态圈、长江生态带和泯江生态带要求,以国家划定的生态保护去为重点,抓好水资源涵养、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加快灾后生态系统修复,加大环境保护、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湿地生态修复、草场恢复治理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力度。加强城市、交通干线及江河沿线的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城镇)公共绿化水平。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围绕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国际茶文化发源地等国际性生态品牌,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建设雅安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按省下目标执行,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依据法律法规对大熊猫、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市、县两级生态监测站建设,建立重大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和控制体系。积极实施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落等生态示范工程,努力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片、协调推进的生态建设新格局。
确保瀑电库区稳定发展
把握新一轮西部开发机遇,敢于并善于搏弈,用好用足瀑电库区支持发展政策,做好西部开发政策、瀑电移民政策、灾后重建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叠加”和“嫁接”,放大政策效应,千方百计确保瀑电库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全面完成库区工业迁建、城镇建设、农村移民安置等重大工程的后续建设。加强新县城、移民迁建集镇道路、供水、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商贸、文化、广电、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启动汉源至泸定、汉源县城至九襄公路建设,完善库区公路路网。高水平编制和实施瀑电库区移民后续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库区特色产业。建设移民安置区特色水果、蔬菜、水产品养殖基地,继续进行油橄榄种植试验。依托汉源五丰黎红、大渡河、味佳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工业,做大做强汉源贡椒、石棉黄果柑等品牌。加快推进汉源、石棉工业园区省级开发区新设申报审批,积极争取瀑电电力扶持政策,建成瀑电库区以铅锌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建设九襄农副产品、乌斯河矿产品及县城五金百货商贸交易市场。整体打造瀑电库区旅游品牌,积极发展花海果都旅游、大峡谷地质公园旅游、阳光滨湖度假旅游。扎实推进北部六县区对口支援帮扶库区乡镇,市级部门“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帮扶活动。及时妥善解决库区移民共性利益诉求,研究制定瀑电库区困难移民户补助政策,建立移民困难户“结对帮扶”机制,切实解决困难移民当前生计问题。积极实施库区“9+3”移民子女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建立和完善移民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网点,移民培训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力争每户移民农户至少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能。提高库区城镇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重点做好工业污染源防治,增强应对库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能力。积极实施库区生态项目,加快推进库区消落带治理、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石漠化治理、大坝枢纽区水土保持和环湖生态修复等生态工程,完善地质灾害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综合防治体系,建立瀑布沟水电站水库库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