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雅安市全域纳入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请示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省西部办:

雅安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我市实施生态文明示范试点工程,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现实基础和条件。因此,按照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转发的《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部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发改西部[2011]1078号)精神,我市拟将雅安全域纳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雅安市基本情况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接凉山,北接阿坝,是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汉文化地区与民族文化地区的过渡地带,是现代中心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雅安成为川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辖七县一区,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3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雅安是生态城市,雅安生态资源禀赋独特,全市森林覆盖率61.3%。素有“天然氧吧”、“天府之肺”美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国家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示范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雅安是大熊猫故乡,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有全国最大的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种群基地——雅安碧峰峡基地。雅安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雅安是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区,蒙顶山茶有1100多年的贡茶历史,史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等千古名句。现有茶园50.6万亩,年产茶叶6万吨,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居全省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藏茶生产基地。雅安是重要资源富集区。雅安是国家规划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水能理论蕴藏量1601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322万千瓦,约占全省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10、全国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40。目前已建成水电总装机900万千瓦。雅安是全省五大资源富集区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天然气、林竹、茶叶、绿色食品、中药材等资源。雅安是西南农业科教中心。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坐落在雅安。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5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约400项,雅安市生物农业科技园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二、雅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成功应对了瀑布沟电站库区移民、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考验,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绩。综合指标大幅攀升,结构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2.44532.6调整到17.455.127.5。库区建设稳步推进,灾后重建进展顺利,能源保障加快形成,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发展平台不断完善。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库区建设、水电矿产开发高峰期结束后,项目投资后续支撑乏力;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功能欠完善,特别是地处山区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质灾害严重,水利设施落后,防洪抗旱能力弱;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五是“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仍需加强。

三、雅安市“十二五”时期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总体取向,以工业富民强市为主导,以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立市,建设川西枢纽,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库区发展,促进灾区振兴,实现全域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总体思路是:“凸显生态、构建枢纽、融入极圈、提升功能、辐射三州、支撑发展”。即: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构建川西枢纽为总纲,以融入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为重点,提升枢纽区位和都市圈后花园的功能,辐射环接全国最大的藏羌彝民族聚居区,支撑生态城市的发展。功能定位是:“一枢纽、三区、六基地”。即:川西枢纽,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藏区开放合作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清洁能源基地、电冶加工基地、机械加工制造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生态精品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是:倾力加快“四个基础”(综合交通、生态城市、电力网络、物流建设),不断壮大“四大平台”(四川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源-竹马工业园区、西南生态农业示范区、藏区产业合作示范区),全面构建“五大产业支柱”(水电矿冶产业、机械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新材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通过不断努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以产业平台为主的园区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以“31优势工业、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以中心市区和新城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路径不断健全,初步建成综合实力强、可持续能力优、品牌影响力大的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四、纳入试点的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林业部印发的《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市纳入试点后将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按照“十二五”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构想,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立“山、江(河)、城、田”生态基础网架,加强城市、交通干线及江河沿线的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城镇)公共绿化水平。加强林地、湿地、草地等重点生态系统建设。巩固94.27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积极争取新增退耕还林指标;完成森林抚育100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对国家和地方公益林实施全面保护,积极稳妥推进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移民。重点做好煤炭、大理石等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完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积极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依据法律法规对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市、县两级生态监测站建设,建立重大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和控制体系。积极实施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落等生态示范工程,努力形成以点带面、以线串片、协调推进的生态建设新格局,推进雅安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以生态工程和生态产业为抓手,促进产业与生态相融,经济与生态双赢,初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将雅安打造成为中国生态城市的样本和典范。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按省下目标执行,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政策,引进和推行污水生态处理、零固体垃圾、无填埋固体垃圾处理模式,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污染治理工程为重点,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宁静工程”,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空气质量、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达标。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利用排污许可证制度、税收、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政策和经济手段,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医疗废弃物、危险废弃物等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收集、运输、集中处理及利用水平,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力争到2015年,全市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厂56个,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230/日,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万吨/日。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导向,以企业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内部小循环,以园区企业、产业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园区中循环,以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创建为载体推进社会大循环。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循环产业发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高效生态农业、循环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生态城市和生态乡(镇)建设、绿色消费等重大工程。重点做好废渣、废气、废水、废料等工业副产物的再回收利用,推进秸秆、畜禽养殖等农业附产物的再回收利用,加强对工业园区或集中区内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引导,促进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和全程监控的清洁生产,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循环工艺流程。加大循环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园区和循环经济企业试点。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实施工业富民强市战略,加快推进雅安工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按照产业集群、企业集聚的发展要求,坚持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壮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达到345亿元,就业比重达30%;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3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70亿元,年均增长22%

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做大做强“3+1”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产业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的原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主导优势产业;力争到2015年,“3+1”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90%。累计建成水电装机1200万千瓦以上,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冶产业,壮大矿冶、建材(石材)、芒硝等资源深加工规模,加快建成水电矿冶基地。充分发挥通工汽车目录资源优势和建安、泛华、川西等军工企业技术优势,主动参与成渝经济区生产分工,扩大机械制造业规模,建成汽车零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基地。大力实施林竹、茶叶、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全省有机(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新型建材、太阳能光伏等产业链,形成以多晶硅、单晶硅、电极箔、锂电池等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力争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有所突破。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按照“市场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原则,突出园区工业特色,到2015年,工业园区(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0%。按照“融入成渝,链接攀西,辐射康藏”区域经济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构建工业发展增长极:加快四川雅安工业园区更名为雅安经济开发区扩区升位规划建设,力争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加快成都—雅安工业园区,雅安—甘孜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打造雅安工业发展“北极”;加快汉源工业园区、石棉工业园区省级工业园区申报审批,促进水电矿产等资源最大限度就地转化,建成攀西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平台,打造雅安工业发展的“南极”。突出生态工业品牌:开发完成青衣江、大渡河流域水电资源,建成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加强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等农产品整合开发,建成有机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壮大优势工业集群:加强主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区域、产业、企业集中,加快形成集群经济。雅安经济开发区集中布局太阳能光伏材料、汽配制造业集群,汉源、石棉、荥经工业园区集中布局电冶产业集群,天全、芦山、宝兴工业集中区主要布局建材、轻纺、石材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挥名山、雨城区位优势,积极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以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重要集群为载体,以招大引强、集群承接、沿链引进为路径,以现有园区(集中区)为平台,以与东中部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积极承接市外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相结合,合理确定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严把环境保护关口,有选择性地引导市外企业落户。

增创服务业新优势.把发展服务业放在培育新增长点的突出位置,推动服务业与城市功能、促进就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和物流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升级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到2015年,力争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5%,达到158亿元,就业比重达35%

建设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为目标,着力构建大熊猫、茶文化为主题的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阳光、碧湖、峡谷、南丝绸路为主题的南部阳光风情旅游区,以及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为主题的长征文化旅游带。打造国际大熊猫生态旅游线、中国茶马古道旅游线和大渡河阳光文化旅游线(南丝绸路旅游线);大力发展碧峰峡—蒙顶山—周公山、龙苍沟—大相岭、大渡河—环贡嘎山、二郎山、夹金山、大川河六大旅游集群经济;重点培育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地产、康体疗养、运动健身、文化演艺、科考探险、商务会展、影视体验、美食品茗十大旅游产品业态.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到2015年,力争物流业增加值达17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推进城镇配送型、产业基地型、行业分拨型物流建设,积极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体系,构建区域区域、市域、应急物流格局,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态。以城市(镇)商业、连锁经营为核心,建立城市商务区、城镇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专业市场)和乡(镇)、社区商业点等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现代流通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金融业。以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功能,鼓励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建设川西区域金融中心。完善壮大金融市场体系,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证券、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雅安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积极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展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推进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健全资产评估体系;探索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新增存贷款用于当地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普通商品住宅投资建设力度,适度发展高档商品住宅,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规范发展房地产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逐步构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物业管理、家政维修、商贸流通、健身养老、医疗卫生、中介咨询、文化娱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扶持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服务业与工业、金融、物流、会展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发展以网络传输服务、计算机与软件服务以及数字内容服务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积极推动会展业发展,依托高品质的宜居环境,建设服务特大中心城市的国际会展业基地。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雅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体系框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积极支持雅安日报报业集团,组建雅安文广传媒集团,着力培育和打造“熊猫(发现地)文化产业园区”和“茶马古道民族文化园区”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重点打造熊猫绿岛国际会展中心,办好国际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文化展演、文化娱乐、广播影视音像、新闻出版、艺术培训、文化旅游,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群,拓展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媒体广告、艺术品、文化贸易等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新空间。积极促进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发展。

(三)努力优化消费模式

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使绿色环保消费深入人心,抵制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争取建立林权交易市场,争取成为国家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市。建立规范标准,修订和制定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建筑节能等政府规章,加快制定资源节约的产品和产业标准,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建立和推行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办法,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加快制定鼓励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相关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力度;大力加强国情、省情、市情教育,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政府、企业、社区活动。

切实加强能源节约,建立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专业节能服务产业、农林碳汇产业、再生资源利用(静脉)产业,实现结构节能;促进节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实现技术节能;完善地方节能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能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重点领域能源统计、监测、评、执法体系,实现管理节能。大力建设生态建筑示范区,优化建筑设计,提倡建筑材料循环使用,制定建筑节能地方性管理条例,推进建筑“绿色照明工程”和“阳光屋顶工程”,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推进建筑节能绿色评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节水措施。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力度。积极推进材料节约,禁止无实用性过度包装,加快开发材料替代产品。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利用先进采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市”的战略,已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最突出的位置。我市全域纳入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具有重要作用,更具有现实基础和条件。因此,请求省、国家给予关心支持,将我市纳入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我们将按照国家试点工程实施意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结合雅安实际编制好试点工程实施规划,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建立机制,着力做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积极探索和积累试点经验,力争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Copyright 2021 fg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5118000017 蜀ICP备19012652号-1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76
联系电话:0835-2223484
主办:雅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3484(传真) 官方邮箱:yasfz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