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011-2015)
目 录
前言...4
第一章 规划背景...5
一、区域概况...5
二、发展成就...5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6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7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2
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14
一、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14
二、建设循环型园区...16
三、建设循环型社会...17
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19
五、全面推广节约工程...19
六、加强试点示范...20
第四章 重点领域...21
一、农林资源综合利用...21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23
三、机械汽配业的再制造...24
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25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26
第五章 空间布局...27
一、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发展区...27
二、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发展区...27
第六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关键技术...28
一、重点工程...28
二、关键技术与装备...28
第七章 保障措施...31
一、组织机制保障...31
二、政策支撑保障...32
三、技术平台保障...34
四、生产要素保障...34
五、宣传教育保障...35
前 言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内在要求。“十一五”期间,雅安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仍在快速发展阶段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现象还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理念创新、技术革新、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全市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1〕79号)、市政府《关于印发〈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雅府发〔2011〕13号)主要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雅安实际,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对雅安市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安排,具有较强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指导性,是“十二五”期间雅安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实施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主要依据。
规划范围适用于雅安市行政区域。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区域概况
雅安市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山地占94%。辖雨城、名山、天全、芦山、宝兴、荥经、汉源、石棉1区7县。全市资源富集,水能理论蕴藏量1601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322万千瓦,约占全国水能经济可开发量的1/40;拥有铝土矿、铅锌矿、银矿等19种金属矿产,菱镁矿、石棉、芒硝等20种非金属矿产,大理岩、花岗岩等11种建筑材料矿,煤炭、天然气等4种能源矿产,温泉、矿泉2种液态矿产。雅安是熊猫故乡,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地和命名地,野生和圈养大熊猫数量全国最多;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有史书记载的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雅安森林覆盖率61.34%,素有“天然氧吧”、“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等美称。
二、发展成就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5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65亿元,均实现翻番以上,“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5%和27.9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55.1︰27.5。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1元,“十一五”期间分别保持了年均13.65%和12.86%的增长速度。
(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34%,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得到提高。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断面和跨市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
(三)优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推动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矿业秩序整治,依法收回矿权295宗,市场配置出让138宗,拍卖收益超过16.1亿元。汉源县乌斯河铅锌矿采矿权以8.62亿元的价格成功拍卖,创下全国铅锌矿单宗矿权拍卖成交价的最高记录,创造矿业秩序整治的“雅安模式”。
(四)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深化结构节能减排、强化技术节能减排、实化管理节能减排,建立和完善“三大体系”,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政策。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0.14%,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2.23万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0.66万吨,氨氮(NH3—N)排放量0.23万吨,圆满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科学发展观要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三)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确立了“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战略定位。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强化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优化工业结构的应时之举。全市现在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较高,高载能企业比重偏大,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偏高,单位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偏低。“十二五”期间,面对日益短缺的能源资源,高载能工业发展将愈加困难。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耦合,发展循环型产业,提高能源资源产出率,是突破发展瓶颈、推动工业高端化的应时之举。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标志的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全市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已经进入推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时期,雅安市循环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循环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人资环矛盾、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重要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行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的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国家实施
高g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的五年里,西部地区将进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新的重点任务,雅安市将迎来新一轮循环经济发展机遇。三是雅安全市八县(区)整体纳入了成渝经济区。国家启动建设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特别强调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加大生态网络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这将为雅安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网络,延伸生态产业链条,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扶持。四是在“十二五”产业转移加速、经济转型和升级加速的关键时期,随着交通瓶颈的不断破解,雅安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水能、资源、生态、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凸显,将成为东中部及国外优势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为产业链招商、产业循环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此外,日臻完善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和组织保障,雅安市循环经济发展将继续向纵深推进。
(二)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受体制、观念、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参与热情不高;多层次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尚未健全,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引进和推广力度较弱。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实施重点工程为突破口,以延伸产业链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为切入点,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为路径,建立起以电冶、材料工业为代表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以林竹茶、中药材为代表的循环型农业体系,以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为代表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最终实现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循环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循环型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消费模式,建立起集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园区、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四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的原则。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充分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等手段,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坚持“3R”原则和减量化优先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3R”原则)及减量化优先原则,实行生产、消费和流通环节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集成,实现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建立绿色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原则,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实现废物再利用、资源化。
──坚持统筹规划与优化布局原则。统筹长期战略目标和近期工作重点、社会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突破、试点示范与循环型体系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改造旧有的生产和消费体系,规划设计新的建设项目。融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从企业、园区、区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原则。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营造与科技开发应用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激励创新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结合的原则。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文化观念调整转变的各项工作之中。重点抓好以试点企业、试点园区、试点县(区)为基础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再制造、“城市矿产”等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着力突破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争取在接环补链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5%;以林竹茶、中药材为重点的循环型农业体系基本形成;以电冶、材料工业等为重点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在企业层面、产业融合和产业链耦合、园区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构建;循环型旅游业、循环型物流业、循环型信息服务业等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基本建立。研发一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成熟适用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得到大力推广。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园区和基地建设走向深入。
表1 雅安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规划指标值 | 指标 性质 | |
2010年 | 2015年 | ||||
资源 产出 | 1 | 资源产出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吨标准煤) | * | 提高15% | 预期性 |
2 | 能源产出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吨标准煤) | 0.89 | 达到省要求 | 预期性 | |
资源 消耗 | 3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1.12 | 达到省要求 | 约束性 |
4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 1.85 | 达到省要求 | 约束性 | |
5 |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 217.6 | 达到省要求 | 约束性 | |
6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 * | 达到省要求 | 约束性 | |
7 |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34 | 0.45[1] | 预期性 | |
资源 综合 利用 | 8 |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 90 | 90 | 预期性 |
9 |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处理率(%) | 95 | 100 | 约束性 | |
10 | 集约化畜禽粪便处理率(%) | 90 | 95[2] | 预期性 | |
11 | 秸秆综合利用率(%) | 75 | 80[3] | 预期性 | |
废物 排放 | 12 |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 * | 达到省要求 | 预期性 |
13 | 规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万立方米) | 395.38 | 达到省要求 | 预期性 | |
14 | COD排放量(万吨) | 2.23 | 1.76 | 约束性 | |
15 | 氨氮排放量(万吨) | 0.23 | 0.18 | 约束性 | |
16 |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 0.66 | 0.66 | 约束性 | |
17 | 氮氧化物排放量(万吨) | 0.96 | 0.96 | 约束性 |
备注:*表明没有统计数据。
第三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
一、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坚持“3R”原则,构建突出资源优势、推进共生组合、聚合产业集群、推动三产互动的新型循环农业体系、循环工业体系和循环服务业体系。
(一)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大力推行以“无害化、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益、可持续”为目标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着力优化“北茶叶、南果蔬”的农业产业布局,打造特色优质农产品专供基地。以动植物生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核心,以动植物产品为纽带,链接种植业、养殖业与加工业,形成“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沼气利用—沼渣沼液—有机肥—种植业”,“养殖业—畜禽粪便—有机肥料(沼气工程—沼渣沼液—有机肥料)—种植业—农作物副产品—养殖业”等立体种养加模式。大力推广农业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等技术,加强农林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构建高效、持续、良性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
(二)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十二五”期间,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充分发挥工业的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物消纳处理三大功能,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实现多产业耦合、多资源联供、多产品联产。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审批等环节重点支持产业共生和产业链补链项目,引导关联企业集中连片布局,促进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间协作配套,通过企业、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重点抓好电冶、建材、新材料、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循环型工业建设。
(三)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一是倡导发展“城市内最佳配送系统”,推行混载配送,使物流产业链中各种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加大仓储、配送、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集装箱中转站、散装水泥等物流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走物流专业化以及物流资源循环节约利用之路。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联合、联盟、兼并等方式加强合作。引进知名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加快“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产业升级,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商贸物流网络。三是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同步规划和实施,着力建设和提升各大景区的生态品位。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以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为重点,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坚持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碧峰峡、蒙顶山等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加强宾馆酒店建筑节能改造,洗漱用品的减量化、循环化使用,床单毛巾的分类管理,空调照明设备的节电管理。大力推进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绿色经营,促使整个旅游产业链都走上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建设循环型园区
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生态产业园区的标准,对现有的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有序开展生态化改造。逐步淘汰园区中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企业,大力引进低耗能、低污染、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企业,促进园区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园区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和污染物、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加快园区开发、管理模式的转变,加快建立园区循环运作模式和机制。全面推进园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三废”综合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物流、信息、融资、培训、就业等服务平台,努力建成循环经济园区。
循环型工业园区生态改造,要以产业链延伸为主导,构建共生企业群,促进生产工艺纵向与横向耦合,形成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废水再生利用。以矿产、电冶、建材(石材)、化工等重点产业为载体,引入补链企业,加强园区内部企业耦合链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型农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生态型农业发展方向,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及产业生态链等方式,推动农、林、牧、渔业及延伸农产品之间形成产业共生体系,着力构建集立体养殖(雅鱼特种养殖)、立体种植、种养加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鼓励园区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信息服务设施的共享、促进园区管理开发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资源环境服务性业务。严格按照“三同时”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园企业实施严格的准入标准,按整体生态功能规划引导入园企业入驻,全面提升园区循环经济水平。
专栏1 雅安市“十二五”重点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四川雅安工业园区、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石棉工业园区、汉源工业园区、天全工业集中发展区、荥经工业集中发展区、芦山工业集中发展区、宝兴工业集中发展区。 |
三、建设循环型社会
(一)推行绿色行政。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及事业单位的表率作用,带头厉行节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引导全社会进行资源节约和绿色消费。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等环节中,坚持资源节约优先,杜绝和减少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保护用好有限的资源。对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或参与投资的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带头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再生纸等。加强机关及所属各单位办公室设备的节电管理。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培训一批清洁生产审核人员,搭建废物资源管理平台。规范绿色产品与绿色企业的认证与管理,落实经营者的绿色营销责任。
(二)构建循环型城市。积极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规范回收渠道,建立分类、分拆、分解、分加工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化;建立和完善餐厨废弃物回收系统,通过排污费的征收和补贴、餐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等措施,确保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建筑废弃物进行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式的资源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废弃物的处置问题。
(三)循环型统计体系。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体系,完善调查体系、核算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弃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定期公布主要统计指标。加强重点试点企业、园区的数据审核。建立和完善工业、农业、交通、建筑、流通、旅游等重点领域的统计预测、预警体系。
(四)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开展低碳建筑的推广工作,鼓励家庭、公共机构逐步推广太阳能和节能建筑,构建城乡统筹的建筑节能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使用CNG汽车、新能源汽车,倡导低碳出行。宣传低碳生活知识,倡导绿色消费,践行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的生活方式。
四、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以铅蓄电池、再生铅等涉重金属行业和造纸、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及“双超双有”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行工业领域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工艺设备,从根本上减少和防治污染。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咨询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及时发布市场、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积极推动清洁生产信息交流。
五、全面推广节约工程
(一)节约土地。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强化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依法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工作的力度,确保耕地保有量稳定。
(二)节约用水。突出工业节水重点,革新和推广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农业园区,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开展渠道防渗、管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改造,积极推动农业灌溉节水;加强城市节约用水,推进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及雨水回收利用。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实行阶梯式水价。
(三)节能降耗。继续做好产业节能工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抓好电冶、化工、材料(含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和商业节能,引导民用节能,做好公共机构带头节能;加强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
(四)节约用材。加强建材、石材、多晶硅、林浆等重点行业节材管理,广泛推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大力提倡利用可再生材料和可替代材料,推广使用新型材料。
六、加强试点示范
(一)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选择矿冶、石材、化工等行业中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体系,培育循环型企业。到201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2家,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3-5家,雅安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0-20家。
(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依托雅安工业园区、西南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以农产品种植、加工为重点,构建工农业互相融合的循环链,形成富有雅安特色的茶叶、果蔬等绿色生态农业;抓好荥经、芦山、宝兴工业集中区石材循环经济示范和石棉、汉源电冶示范工业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三)循环经济试点县。发挥名山、天全、石棉县循环经济试点县以及试点村镇(社区)的带头示范作用,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社会事业体系,依托企业、园区、产业和区域或社会多个层次,积极探索适合于当地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并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第四章 重点领域
一、农林资源综合利用
(一)林竹浆综合利用。以提高林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发展林竹循环经济产业。重点发展竹浆造纸业,以成片林为主、以散生竹为辅,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推进竹浆造纸向规模化、产品高档化、生产清洁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和原料来源基地化方向发展,努力建成四川重要的竹浆造纸基地。延伸竹浆造纸循环产业链,以浆渣和高档纸生产车间排出的轻污染废水回收利用为核心,以造纸生产和用水为纽带,连接造纸行业与加工业,通过造纸加工企业进行耦合链接,形成“竹—竹浆—高档纸生产—高档纸浆渣(高档纸生产车间排出的轻污染废水)—回收利用(轻污染水处理回用系统)—瓦楞原纸(中档纸品车间用水、废纸脱墨浆用水、化学浆的部分用水)—造纸行业产品及用水”的循环产业链。积极拓展林竹精深加工,围绕林竹综合利用,发展多种食用竹笋、天然食用染料、天然竹汁、竹沥、竹酒、竹叶保鲜剂、竹醋液生物农药、竹炭、竹编、竹家具等精深加工业。
(二)茶叶综合利用。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茶叶冷藏和机械化、现代化加工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贮藏、加工环节的茶叶损耗,提高茶叶的品质,开发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液体方便茶、茶食品等新型茶食品饮料。综合利用茶树资源,开发茶树花—茶树花茶、茶树花饮料以及茶树花酒,茶籽—茶籽油、茶酒、生物肥料、茶皂素,茶叶副产品及废茶—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咖啡碱、多脂糖天然抗氧化剂、茶叶α-氨基丁酸、动物饲料、茶枕等多条循环利用产业链条。强化茶产业与旅游业链接,促进“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旅游会展”的良性互动,推出茶文化会展活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延伸茶叶产业链条。
(三)中药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川牛膝、大黄、黄连、鱼腥草、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建立“药材—饮片—提取物—成药—生物肥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产业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药渣中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多种有效成分,生产生物肥料、饲料等。
(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实施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提升、食用菌转化利用、秸秆清洁能源示范等重点工程,建立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引导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机具的转化与推广,提升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五)畜牧粪便的处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积极推广“畜—沼—果(粮、茶、菜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养殖沼气工程,推广“生态养殖业—沼气—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内循环模式。大力发展畜禽粪便工厂化处理技术,推广生物发酵模式。加强对分离后的粪水、粪渣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大型养殖场推广粪便综合治理工艺。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一)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依托雅安市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金属矿产资源,构建以煤及煤矸石发电、锌加工、硅加工、铁合金为主的若干矿冶生态产业链,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流程,构建以工业共生为基础的矿冶工业生态系统。重视采矿循环利用链,注重选矿工艺过程产出的废水和尾矿的循环利用,突出冶炼过程中副产的余热、废气、废水、废渣的回收取热、发电、生产脱硫石膏、生产水泥、砖块等综合利用。
(二)石材综合利用。采用先进的开采工艺,将矿山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减少石材的破损。配套建设废水物化处理设施设备,实现企业废水的内部循环利用;推广湿式作业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减少粉尘的产生。引导石材企业进入荥经六合高粱湾石材园区、宝兴石材工业园区、石棉重钙工业集中区、芦山工业集中区,集中处理废水、废渣、废尘;积极推广应用石渣、荒料生产建筑混凝土骨料、建筑用块石等生产技术。推广石粉再利用技术,生产涂料、高分子材料填充剂、屋面防漏剂、瓦片、特种黏结剂、免烧砖等系列产品。发展碳酸钙生产石光纸、高档档案纸、可降解书写纸、打印纸等下游高端系列产品。
(三)煤炭及其伴生资源综合利用。配套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站、建材厂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建设高产高效集约化矿井,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回收率。开展开采过程清洁生产,减少煤矸石排放,加强保水采煤技术的研究与工业性试验,减少煤炭开采过程对水资源的破坏。大力推广节能装备、节能工艺与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推广生产适合雅安市瓦斯地质条件的钻井、压裂和排采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瓦斯发电、瓦斯生产炭黑及瓦斯民用技术等。发展适应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开采工艺和采煤塌陷地复垦土壤重构技术。推广煤矸石多孔砖、空心砖技术。积极争取煤矸石发电项目。重点发展煤—电—冶(化)循环产业链、煤—焦—化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机械汽配业的再制造
重点突出以机械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制造产业。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完善回收制度,促进再生制造旧件逆向回收,形成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公共平台建设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再制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突出汽车零部件、汽车齿轮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再制造产业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具备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具备一定规模的示范企业,推进再制造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制定有利于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明确再制造标准体系,提高再制造产业水平。鼓励新型再制造服务业发展。
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一)建设餐厨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建立餐厨废弃物回收系统,通过排污费的征收和补贴、餐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等措施,确保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建设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厂,配合回收系统对餐厨废弃物进行处理利用;统筹规划建设餐厨废弃物再利用养殖场,与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厂对接,接纳和消化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餐厨废弃物;加大对非法收运餐厨废弃物查处力度,加强餐厨废弃物收运管理。
(二)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在餐厨废弃物产生较多的雨城区试点建立1家中小型餐厨废弃物处理厂,探索适宜的餐厨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路线及管理模式,选择利用焚烧发电技术、废弃食用油脂处理技术、厌氧消化处理技术、高温好氧扩培技术、饲料化处理技术等餐厨废弃物处理技术,促进餐厨废弃物的利用。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一)壮大新材料产业。进一步推进以多晶硅为核心的链式发展,加速形成多条硅材料产业链。延长“硅矿开采—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级硅(SG)、电子级硅(EG)”产业链条。加快永旺硅业二期3000吨多晶硅项目、九晶电子二期2000吨单晶硅棒项目、高铭科技600吨单晶硅锭项目建设。
(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积极对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原料药、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针剂与中成药药用物质提取以及健康食品制造,推进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雅安三九、恩威集团、科创医药集团参与宝兴和藏区中药材的种植、收购和开发,积极引进著名制药公司落户雅安,提升中药材种植产业的附加价值。
(三)培育健康休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开展民俗旅游,将旅游、考察、休闲、学习、疗养有机结合,培育新型健康休闲产业。加强石雕、根雕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建立石雕、根雕文化旅游区,开发融观光、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石雕、根雕旅游服务和文化产品,形成石雕、根雕文化旅游产业链。
第五章 空间布局
依据全市的资源环境状况,统筹规划未来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突出全市“十二五”期间打造“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目标,构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区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发展区
(一)林竹综合利用发展区。芦山、天全、荥经和雨城区,发展以本地慈竹、绵竹为主的竹林基地。天全、芦山县重点发展竹地板、竹炭、竹制品、竹笋加工。荥经县重点发展竹笋加工。雨城区重点发展竹浆加工、造纸、竹家具和竹编业。新增竹纤维、竹家具生产能力,扩建竹编工艺品生产能力。
(二)茶叶综合利用发展区。建设名山、雨城优质高效茶叶产区。建设荥经、天全、芦山、宝兴中高山绿色有机茶叶产区。
(三)中药材综合利用发展区。重点发展宝兴川牛膝种植生产基地和宝兴、天全生产基地,荥经天麻生产基地,芦山、雨城黄连生产基地。
二、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发展区
根据“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结合雅安城镇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现状特点,以雅安工业园区和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电子材料、建材、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以名山—雨城—荥经为中心,重点布局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循环链,以汉源—石棉为中心,形成以能源、化工、金属冶炼、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链;以天全—芦山—宝兴为中心,形成以能源、建材、纺织和新材料、石材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链。
第六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关键技术
一、重点工程
根据雅安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与重点领域,规划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36项,实施时间为2011—2015年。
二、关键技术与装备
依据雅安市产业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工程,雅安市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工艺及装备发展应着力于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共生与链接等方面。
(一)减量化技术、工艺及设备。旨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替代、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过程节能与能效提高、“零排放”、综合节水与废物减排、废气减排、固废减排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技术、工艺及设备等。
(二)再利用与再制造技术、工艺及设备。可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可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包括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利用、废水分质利用与循环利用、报废汽车与机电产品再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延长技术、工艺及设备。
(三)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工艺及设备。可将废弃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包括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气资源化利用、废水深度资源化、废旧金属资源化利用、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循环利用、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工艺及设备等。
(四)产业共生与链接技术、工艺及设备。包括在不同产业之间、工业园区(集中区)层面,工业与社会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工业园区(集中区)内部企业间的链接耦合、副产物循环利用、协同资源化处理利用、污染集成控制等技术、工艺及设备等。
(五)其他循环经济技术、工业及装备。包括循环经济宏观决策支撑方法、技术评价与标准化、产品生态设计、系统优化集成与信息化技术等。
专栏2 雅安市“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建设工程 雅安永康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气相白炭黑技改项目,雅安再生纸项目,西龙纸业年产4万吨卫生纸搬迁技改项目,华汇锂业公司电池级、太阳能级锂项目。 荥经一名硅铬合金渣洗脱碳、铁合金粉矿制球、现代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高性能铜加工、特种合金技改项目等项目,荥经县铜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四川荥经雅云冶金炉料有限公司项目,四川荥经建寅有限责任公司新型建材项目,荥经煤矸石机砖项目,荥经天然真石漆、微晶石板材等新型材料消纳工业废弃物技术开发项目,荥经县花岗石废料生产瓷砖项目,凤凰煤业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荥经石材废料回收再造项目,荥经煤炭热能转化利用项目,凤凰煤业煤矿瓦斯发电项目,荥经精洗煤深加工业项目。 石棉锌、硅、电石、黄磷等下游产品开发项目,石棉锌废渣综合利用项目,石棉1.25万千伏安以上的矿热电炉、4000千伏安以上的精炼电炉和1000千伏安以上的氮化金属真空电炉项目,石棉锌焙砂节能减排综合利用项目,石棉锌、磷钾矿废渣综合利用项目,石棉锌、硅、电石、黄磷等下游产品开发项目,果渣综合利用项目,石棉大理废弃渣重质碳酸钙加工项目,大理石弃渣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项目,石棉矿尾矿综合利用项目,黄磷尾气综合利用项目。 宝兴县国晟公司大理石资源整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宝兴县大理石废渣利用开发项目。灵关工业集中区石材废水废渣综合治理。四川汉龙石材有限公司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汉源县有色金属综合开发项目,雅安汉源磷化工产业项目。 天全县工业废渣回收利用。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制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统筹、协调、督促、考核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体制和机制。
(二)落实责任主体。各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分工负责。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计划的编制和综合平衡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全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及工业企业的节能、节水、节电、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环保部门负责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牵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负责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农业部门负责做好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的肥料化、能源化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建设部门负责墙体材料革新及建筑节能工作;国土部门负责土地整理、土地和矿产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相关工作;统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评价和统计系统,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各级财政、科技、商务、税务、质监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范围积极做好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明确目标责任,制订工作计划,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技术创新,主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强化监督管理。强化政府行政监察,依法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和目标考核。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实现物料平衡。切实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和ISO14000认证。
(四)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评估和考核体系。切实落实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所得税、增值税减免政策和市场准入、政府绿色采购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体系,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综合性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土地、财政、税收、投资、市场准入、价格、信贷等手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新项目引进。建立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押金返还、重点企业监管、标准标识管理、表彰奖励以及社会监督等机制。
二、政策支撑保障
(一)财政金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省循环经济引导资金和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建立市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相关文件,鼓励依法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于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和项目,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股或债权等多种方式投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多渠道拓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融资途径。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鼓励企业将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投向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扎实开展银企银政合作,完善社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和融资激励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信贷产品,支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的发展。
(二)税收优惠支持。认真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品的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废旧物资交易行业的发展。对资源消耗小、循环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等依法给予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优惠。
(三)价格政策支持。物价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鼓励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价格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排污费等收费标准,鼓励企业实现“零排放”。扩大峰谷分时、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对光伏发电、风电、垃圾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规定执行。对国家明令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
三、技术平台保障
(一)科学技术支撑。依靠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咨询机构的作用。各级政府要营造创新环境,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企业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和帮助企业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等,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公共平台建设。
链。城优质高效茶叶产区,一体的石雕旅游服务与文理平台。六建立循环经济公共信息化网络,重点完成管理信息网络、综合信息网络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网络的建设,逐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架构。试行排污权交易和碳汇交易工作,培育和发展可再生资源市场,建立区域性废物交易中心。建设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扶持相关研究机构,专门分析并发布各行业循环经济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业务;加大对检测技术机构支持力度,培育发展一批提供检测分析、认证认可、节能审核、能源计量、能源平衡测试等公共服务的中介机构。
四、生产要素保障
(一)优化土地利用。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整合土地资源,盘活闲置土地,对循环经济规划的重点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供地,该减免的一律减免。实施土地复垦工程,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节约用气用电。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做好用电、用气调配工作,优先保障循环型企业用电、用气,在可调控范围内对循环型企业用电、用气价格给予支持。
五、宣传教育保障
(一)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介,通过出版物、公益性广告、展览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循环经济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情教育,力争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尚,形成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对典型循环经济企业或园区的宣传,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循环经济特征明显、教育示范作用强的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搭建循环经济的宣传、交流平台和教育培训基地,增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1]省规划指标。
[2]省规划指标。
[3]省规划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