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发展 十年跨越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雅安地处四川西部,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接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全市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3.67万,辖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县、天全县、荥经县、宝兴县、汉源县、石棉县一区七县。自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继提出“打造西部生态经济第一城”、“‘11421’经济发展思路”、“工业富民强市战略”、“‘3+1’支柱产业战略构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抓住历史机遇,团结奋进,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通过一批重大骨干工程的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雅安迎来了“科学发展、奋进跨越”的新时代。

一、西部大开发我市取得的主要成就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年来,雅安国民经济在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发挥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努力进取,迎难而上,取得辉煌成就。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亿元,比西部大开发前的1999 年的67亿元增长2.62倍,其中:第一产业47.2亿元,比1999年16.73亿元增长1.82倍;第二产业126亿元,比1999年的32.18亿元,增长2.92倍;第三产业66.5亿元,比1999年的18.17亿元,增长2.66倍。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8:27调到2009年的20:52:2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1831元增长到2009年的4650元,增加2419元。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99年5942元增加到2009年的13345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2.28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0亿元,增长3.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9年的24.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亿元,是1999年当年投资的1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99年的22.4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3.3亿元,增长2.7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成倍增长,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制定和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培育国家新的增长极的重大战略。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发展格局,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成渝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

为抓住成为川西交通枢纽和进入成都都市圈增长极的重大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发展新思路,切实做好“T型区域发展战略”和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建设的结合,尽快形成川西交通枢纽,全方位地改善发展环境,调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根据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区域划分,雅安作为成都都市圈的核心增长极,未来的功能定位是:彰显“熊猫故乡、世界茶园、川西名城、都市后花园”的总体形象,国家生态示范区、西部旅游会议休闲目的地和成都都市圈南下西进战略桥头堡,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物流中心城市,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电冶产品加工基地、汽车零配件制造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目标为:紧紧围绕“全力打造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川西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倾力加快“三个基础”、不断壮大“三大平台”、全面构建“五大产业支柱”。即:强化电力网络、综合交通、物流配送三个基础,高水平打造四川雅安工业园区、汉源—石棉工业园区、西南农业科技产业试验区,全面构建水电矿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和生态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以上。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55∶30,城镇化率达40%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55%以上,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Ⅰ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充分利用雅安城市商贸兴盛的历史积淀,承担起“融入成都、辐射康藏、链接攀西、北连甘青”的独特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实现川西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

3、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现代农业新格局基本形成

十年来,我市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适当扩大茶叶、果疏、林竹、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3万亩、粮食总产量54万吨左右。预计全市经济作物面积137.45万亩,产量98.62万吨,收入23.23亿元;与1999年相比,面积增加77万亩,产量增加66万吨,收入增加18.76亿元,分别增长1.26倍、2倍、4.2倍。茶叶:全市茶园面积50.6亩,产量5.26万吨,收入10.74亿元;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36.3万亩、4.15万吨、9.79亿元,分别增长2.5倍、3.7倍、10.30倍。水果:全市水果面积33.18万亩,产量23.66万吨,收入3.44亿元;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7.45万亩、14.55万吨、2.52亿元,分别增长29.41%、1.6倍、2.7倍。蔬菜:2009年全市蔬菜面积41.06万亩,产量66.36万吨,收入7.53亿元;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26.06万亩、45.91万吨、5.65亿元,分别增长 95.52 %、2.2倍、3.1倍。蚕桑全市蚕桑面积6.26万亩,产量1047吨,收入2081万元;与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3.76万亩、542吨、1311万元,分别增长1.05倍、1.07倍%、1.7倍。中药材:全市中药材面积5.96万亩,产量1.55万吨,收入8453万元;与1999年相比,面积增加3.11万亩,产量增加1.19万吨,收入增加6669万元元,分别增长109.12%、  330.56%、373.821%。二是畜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10年的调整和发展,我市畜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牛、羊、猪、兔、鸡等养殖品种总体上实现了优质良种化和规模化,现已形成了雨城水禽、天全二郎山山地鸡、石棉草科鸡、荥经长毛兔等为特色的小家畜禽产业化发展模式,并形成了一大批规模较大、技术优势明显的畜牧专合组织。2009年,预计畜牧业产值36.5亿元,比1999年的6.77亿元,增长4.39;生猪存栏110万头,增长12%,;生猪出栏144万头,增长24%;牛出栏9.5头,增长26%,羊出栏33万只,增长40%;家禽存栏640万只,增长25%;兔存栏450万只,,增长5倍;长毛兔存栏380万只,增长6倍;肉类总产量22万吨,增长82%。三是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和完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8个。

4、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结构趋向优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雅安经济抓住发展机遇,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建设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先后形成了冶金、电力、煤炭、化学、机械、建筑材料、森工、食品纺织、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等14个工业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重点向西部转移,雅安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发展实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提出了“3+1”(水电及矿冶、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三主导+发展新材料)的工业发展战略,进入了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经过优化与集中布局,已形成四川雅安工业园区、汉源万里和石棉竹马等4个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目前“3+1”产业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3+1”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14亿元,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2.23%。其中,电冶产业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8.01%,机械产业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3.20%,农产品加工产业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3.54%,新材料产业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49%。2009年,预计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21亿元,比1999年的89亿元增长 1.5倍。工业增加值达到126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由1999年的48%提高到52%。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战十年,水电装机1300万千瓦”和建设水电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奋力推进水电资源向水电资本转变。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市水电投资预计完成800亿元以上,累计建成水电站728处,装机449.8万千瓦,是2000年装机的5.4倍,占可建电站总量的34%;在建水电站82处,装机741.77万千瓦,占可建电站总量的56.1%,全市水电建设开发程度已达90%以上。

5、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雅安是大熊猫的家园,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独具特色,地缘优势明显,生态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全市旅游业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旅游精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旅游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交通、景区、饭店、旅游公共标识建设明显加快,建成了一大批上规模和档次的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围绕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和服务于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三个附中心、两个枢纽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定位,通过功能、形象、机制的创建,成功地将雅安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生态文化旅游精品迈进,继1999年12月28日碧峰峡景区开发成功,诞生了震动旅游界的“碧峰峡模式”之后,借鉴和发挥“碧峰峡模式”的经验,积极探索景区开发的有效模式,相继打造出了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水墨上里、周公山温泉度假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二郎山(喇叭河)旅游区、自驾车旅游精品景区东拉山(赶羊沟)、神木垒景区等,雅安已形成为新兴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兴起旅游开发的浪潮。目前已是CCTV2006十佳中国魅力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积极指导相关县(区)做好桃花节、梨花节、鸽子花节、红叶节、年猪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扩大了雅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旅游业发展,旅游接待快速增长,2008年接待游客703.4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2.71亿元的目标,十年来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36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8.37亿元。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积极指导相关县(区)做好桃花节、梨花节、鸽子花节、红叶节、年猪节等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扩大了雅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6、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生态雅安”独具魅力

林业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水土流失治理、沼气等建设任务,有力促进了全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大大了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生态雅安、魅力雅安、和谐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国家做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决策后,我市抢抓历史机遇,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和重点地区,率先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工作。经过1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截止2008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94.27万亩,完成配套荒山造林面积73.2万亩,取得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效益。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完成68.3848万亩,封山育254.6272万亩,管护森林面积1523.373万亩,整体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08年底我市共建农村沼气7.3353万口,占适宜农户的36.5%,利用率达90%以上,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长治”工程助推了水土保持,十年来,我市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54.06平方公里。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2.3%提高到现在的55%,上升了12.7个百分点。同时,加强环境治理,注重节能减排,经省、市环保部门监测,我市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到了级标准。雅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同志2001年6月在雅安视察时指出:“生态就是你们的资源,就是你们的摇钱树,就是你们的生命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新闻媒体的关注。10年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产业基地,提供了大量产业原料,催生了一批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了木竹加工、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等林业后续产业发展。我市正朝着“建生态雅安,创效益林业”的目标奋进。

7、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近10年是我市历史上投资增长速度最快,完成投资额最多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达到330亿元,是1999年当年投资24.5亿元的13.5倍。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经过多方争取资金,大大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城建、环保、公检法司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1999年至2009年,累计争取国债及中央、省预算内资金3.4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争取国债及中央、省预算内资金8220万元,全面改善城市供水设施,全市新建、扩建自来水厂11座,新建、改造城市供水管网87.4公里。目前,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22.8万吨/日,其中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新增供水能力10.4万吨/日。提高了制水能力,扩大了供水区域,改善了供水质量,彻底缓解了全市区县城区及周边区域近50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消防、环卫用水需要,解决了全市近10平方公里新建城区的供水管网设施建设。城市环保设施建设迅速推进。1999年至2009年,我市城市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从无到有,共实施中心城市及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项目11个,完成投资2.35亿元(其中国家和省补助资金1.82亿元)。11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8.2万吨/日、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85吨/日。十年来,争取国债及中央、省预算内资金7622万元,加强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法院审判庭建设项目5个、检察院技侦用房项目7个、公安“三所”项目8个、农村基层人民法庭建设项目9个、农村派出所建设项目37个、司法所建设项目123个。新增公检法司关押、技侦、审判工作用房7.17万平方米,新增基层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工作用房3.1万平方米。二是交通建设空前迅猛,“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经过十年的发展,以高速公路、省干支线为骨架,东通成都、乐山,西到康定、拉萨,南接凉山、攀枝花的基础交通网络,并以县为中心,辐射乡村,联接矿山、林区,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格局。1999年至2009年雅安市投入交通建设总计178.16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入94.1亿元,建成通车51公里,在建192.71公里,改变了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投资36.43亿元,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341.011公里。投资41.5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7405公里,公路里程达到5001公里,比1999年的2019公里增加了2982公里。站点建设投入6.1亿元,新改建客运站点106个,现共有车站135个,比1999年的10个增加了125年站点。三是水电开发和电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战十年,水电装机1300万千瓦”和建设水电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奋力推进水电资源向水电资本转变。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市水电投资预计完成800亿元以上,累计建成水电站728处,装机449.8万千瓦,是2000年装机的5.4倍,占可建电站总量的34%;在建水电站82处,装机741.77万千瓦,占可建电站总量的56.1%,全市水电建设开发程度已达90%以上。争取农网改造资金超过7亿元,先后实施了一、二期农网改造,雅安电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南北两个电网的联结及110千伏电网覆盖全市七县一区,基本建成了统一、独立、完整、稳定的地方电网系统。同时,我市加强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合作,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和投资力度,逐步改善了我市电网落后的状况,成效十分明显。目前,全市已建成石棉至龙头石、雅安至华阳2个500kV输变电工程,新棉、草坝2个220kV变电站扩建工程,21座110kV变电站,35kV变电站51座,电网骨架基本形成。通过电网建设与改造,有效缓解了雅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瓶颈”制约,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四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蓬勃发展。1999至2008年十年间,水利项目投入之大、建设速度之快、收到成效之好,都创下了历史新记录。全市七县一区共投入资金1238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892万元,省级投资5771万元),完成了3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恢复防洪库容464.39万方、恢复兴利库容570.57万方,新增灌面1.33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45万亩。新建大中型配套渠道24公里,完成大中小型渠道防渗处理562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恢复改善灌面50万亩。全市共争取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项目1225个,工程总投资2.11亿元,其中国家补助1167万元,省级财政补助1629万元,可解决全市6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完成农村饮水安全供水工程建设1001处,完成工程总投资1.56亿元,(其中国家补助7731万元,省级财政资金1274万元),已经解决全市农村51.374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 完成了中央和省下达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任务。防洪除涝安全体系初步形成,不断加大防洪资金投入,大力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十年间,全市累计投资1159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35万元,地方自筹8860万元)用于堤防护岸建设,累计新增堤防32.53千米,在1998年的基础上增长了39.6%;累计新增护岸6.51千米,在1998年基础上增长了14.6%。十年间,先后在青衣江流域建成了瓦屋山和跷碛两座大型电站水库;在大渡河流域建成了冶勒、龙头石、大岗山和瀑布沟4座大型电站水库,这6座电站水库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两大流域调洪能力,很大程度降低发生重大江河洪涝灾害的机率。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防汛物资储备仓库、130平方米配有镭射投影等现代电子设备的防汛会商室,为防汛应急指挥和抢险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年来,我市分年、分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155万元用于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其中新建和改造水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输变电工程27处。通过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七县一区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从2000年6月至2005年8月,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四川仅有的一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县达标地级市。

同时,通信、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得到普及和加强,完成了村村通电话工程,修建了多个联通和移动通讯基站;加大了市容综合治理力度,规范建设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加快,使城容村貌环境卫生得到新改观。

8、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也不断进步。教育:全市教育“两基”攻坚成效卓著。2000年,全市“两基”全面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8年,全市小学、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63 %和99.52%。全市普通中学(初中和高中)在校生8.39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54.31%。 到2008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169所,幼儿入园率达到69.85%,比1998年提高了27.6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高中16所、普通初中67所、普通小学509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31%,比1998年提高了5.84个百分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0所,在校生15465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47.04%。200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28%,比1998年提高了29.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卫生:通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0年来,我市卫生系统引进专业技术人才277人,其中医学博士3人,本科以上256人,卫生专业队伍和技术力量得到加强。2004年,成立了“120紧急救援调度中心”, 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主体,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担负起全市152万人口的紧急医疗救护工作。截止2008年底,全市初步建立了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传染病发病逐年下降,婴儿死亡率8.6‰;孕产妇死亡率27.43/10万。2008年底,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579个,实有床位6461张,卫生技术人员5881 人,万元以上设备1697台件。文化: 10年来,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超过3万平方米,总投入超过亿元。新建了雅安博物馆、石棉县安顺场红军纪念馆、宝兴县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和红军文化广场,天全县红军纪念馆、名山县世界茶文化博物馆雅州廊桥雅安历史文化展厅,维修、改造了高颐阙、邓池沟天主教堂、芦山县姜侯祠、樊敏碑阙等文化基础设施。完成了国家2008年下达的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启动了2009年国家下达的9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名山县、天全县、宝兴县、荥经县、石棉县支中心建设,完成了38个灾后集中安置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安装调试工作;启动了农家书屋建设,截止2009年底,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72个。广播电影电视: 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90年代末,市县城区广播电视网进入光纤改造,市县城区观众从接收6—8套电视节目拓展到今天可收看20—45套清晰电视节目,丰富了电视观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市县广电宽带光纤联网,从2002年5月启动至2008年底,建成了市到县乡、镇、村、组广电光纤干线1971杆公里,15561芯公里,全市168个乡(镇)完成了广电宽带光纤联网的乡镇达到146个,占乡镇总数的86.9%,已完成广电光纤联网的行政村37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9.19%;建成乡村干线803杆/公里,2644芯公里,村到组联网2053个村民小组,占全市7434个自然村总数的27.61%;有线电视总用户从“九五”末的18万户增加到37万户;全市共完成“村村通”工程2253个点,目前全市“村村通”地面卫星接收设施运转正常,解决了部分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节目录制、播出全部实现数字化,还建成了市县电视会议系统。体育:10年来,随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竞技体育取得新进步。加强了体育人才培养和输送工作,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雅安籍运动员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4至8名3个。在四川省成都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雅安天全籍运动员杨辉与队友配合获得中国象棋业余混合组团体赛冠军。计生:十年来,人口计生系统以进一步夯基提质、强化措施为保障,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较好地促进了全市人口计生整体工作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每年年度人口计生各项目标任务。2009年全年出生人口145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13‰(省下目标5‰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85.91%、高出省下目标1.91个百分点;全面完成计生“三结合”帮扶户和新增户任务和实施计划生育家庭“三项制度”(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农村计生特别家庭扶助制度),强化了基层WIS系统信息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基层统计基础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生活费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低保”工作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基层民主不断加强,相继推行了政务、村务、校务、厂务“四公开”制度,实施了“四五”普法教育活动,增强了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5元,比1999年4023元增长1.25倍,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比1999年增加2729元,增长1.5倍。除此之外,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休闲娱乐形势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

9、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自2005年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市上下对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努力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56元,比2005年增长46.9%,年均增长15.64%。主要工作情况:一是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不断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健全了领导机制,开展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农民当好主体。加大市、县投入力度,确保年度预算对农业的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化目标考核,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围绕生活宽裕,积极发展生产,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抓好以茶叶为主的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全市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7.45万亩,产量98.62万吨,收入23.23亿元;与1999年相比,面积增加76.68万亩,产量增加65.85万吨,收入增加18.76亿元,分别增长126.18%、200.95%、419.69%。畜牧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牛、羊、猪、兔、鸡等养殖品种总体上实现了优质良种化和规模化。2009年,预计畜牧业产值36.5亿元,比1999年的6.77亿元,增长4.39倍;生猪存栏110万头,增长12%;生猪出栏144万头,增长24%;长毛兔存栏380万只,增长6倍;肉类总产量22万吨,增长82%。依托金安浆业有限公司,加快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林竹面积达到170万亩,其中:纸浆竹100万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目前,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和完善,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38个。2008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5亿元。


三是围绕村容整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大力加强了农村公路、农村电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围绕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事业,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全面实施文化惠民乐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等多种形式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五是围绕管理民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认真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选聘管理工作,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积极开展村民自治工作。政务、村务公开健康发展,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雅安实际,通过探索与实践,主要形成以下五种模式:

一是产业发展型。这类村有自己突出的特色骨干产业,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如雨城区草坝镇,全镇以水禽养殖、羽绒加工产业发展为主,名山县茅河乡以茶叶为主,享有“绿茶之乡、苗木之乡” 的美称。

二是移民安置型。这是我市在大力发展水电产业中,全市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6万余人而形成的一种新农村建设类型。这既是我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特色。将移民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移民迁入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产业优势;移民新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利于新村建设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展。

三是灾后重建型。主要是“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通过国家灾后重建资金补助,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抓好农村住房选址、房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建材、质量监管、资金等保障的基础上建设的。

四是旅游发展型。这类村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历史、人文背景、自然生态条件等等,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条件。如,石棉县安顺乡,依托红军文化,打造红色旅游。雨城区上里镇四家村依托上里古镇旅游,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利用退耕还林形成良好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家乐旅游,名山县蒙顶山景区周边村社,依托蒙顶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茶文化发祥地及种植茶叶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与茶叶采摘、制作、销售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五是村庄风貌整治型。这类村在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产业的同时,以加强农村水、电、气、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10、灾后恢复重建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恢复改善

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中期调整本)〉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9]1225号)和《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省定12个重灾县(市、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项目调整情况表及说明〉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09]1227号),,我市灾后恢复重建调整后的项目共计2377个,估算投资272亿元。其中汉源县规划项目538个,规划投资116.1亿元;石棉县规划项目451个,规划投资30.4亿元;芦山县规划项目412个,规划投资32.6亿元;宝兴县规划项目296个,规划投资26.7亿元;雨城区规划项目270个,规划投资24.4亿元;名山县规划项目169个,规划投资15.8亿元;天全县规划项目140个,规划投资6.5亿元;荥经县规划项目75个,规划投资3.9亿元;市级项目26个,规划投资15.5亿元。

截至2009年11月30日,我市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开工项目1813个,开工率76.6%;完工项目1138个,完工率48%;完成投资148.4亿元,占估算投资的54.6%。汉源县:累计开工项目384个,开工率72.6%;完工项目253个,完工率47.8%;完成投资82.7亿元, 占估算投资的71.2%。石棉县:累计开工项目376个,开工率83.4%;完工项目234个,完工率51.9%;完成投资13.33亿元,占估算投资的43.9%。芦山县:累计开工项目302个,开工率73%;完工项目190个,完工率46.1%;完成投资12.9亿元,占估算投资的39.6%。宝兴县:累计开工项目220个,开工率74.6%;完工项目155个,完工率52.5%;完成投资7.78亿元,占估算投资的29.1%。雨城区:累计开工项目192个,开工率71.1%;完工项目118个,完工率43.7%;完成投资6.83亿元,占估算投资的28%。名山县:累计开工项目143个,开工率84.6%;完工项目83个,完工率49.1%;完成投资11.16亿元,占估算投资的70.5%。天全县:累计开工项目116个,开工率82.9%;完工项目59个,完工率42.1%;完成投资4.17亿元,占估算投资的63.8%。荥经县:累计开工项目74个,开工率98.7%;完工项目46个,完工率61.3%;完成投资2.92亿元,占估算投资的75.3%。市级项目:累计开工项目6个,开工率23.1%;完成投资6.59亿元,占估算投资的42.4%。灾后重建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较大。预计我市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为50亿元左右。二是项目前期工作滞后。三是灾后恢复重建前期费用筹集困难。四是港澳援建和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建设进度迟缓。

11、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贫开发效果显著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市不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尤其是在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不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以整村推进 “一体两冀”为重点,以社会扶贫、党员干部“一帮一”、“民心工程”等活动为保障,不断掀起扶贫开发热潮,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至2008底,全市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83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6亿元,主要扶贫工程项目中:新村扶贫财政资金5006万元、移民扶贫1239.53万元、卫生扶贫290万元、产业扶贫1230万元、村道扶贫856.75万元、劳务培训982万元。贫困人口从16.1万人下降到7.02万人,下降56.4% ,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08万人。扶贫开发效果较为显著。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理念,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市上下坚持解放思想,摒弃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陈旧观念,突破按部就班、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坚决根除好空谈、不干实事的不良风气,围绕“西部大开发,我们怎么办的主题”,在全市展开大讨论,强化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集思广益,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同时,还邀请国家、省有关领导和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教授组成经济顾问小组,针对西部大开发的热点、难点问题与专家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不断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在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在发展上,顺应时代潮流,学他人之长,创雅安之新,谋发展之路。在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挖掘潜力,明确提出了雅安在西部大开发中战略思路和发展目标。

2、从实际出发,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林业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西部地区首先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我市抢抓历史机遇,根据全市自然环境、地理气候条件,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规划,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重点和试点地区,通过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在全国推广。经过1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有力促进了全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2.3%提高到现在的55%,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3、坚持优先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了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又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遵循“统筹规划,适当超前,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筹资,不断加快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投资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4、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大发展,发展必须依靠改革。首先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搞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积极推进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济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有序退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规范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和运营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的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新跨越发展。2000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面对当时的宏观形势,以新的思维和发展理念,提出了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把雅安建成“西部生态环境优良,区域特色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目标。2003年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11421”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为“四轮驱动,两极增长”,把雅安建设成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和川西水电基地的目标,提出了“立足现有基础,倾力做大做强水电和汽车配件工业;建设绿色食品大市;加快改造提升高耗能工业;培育医药和制浆造纸两个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构想。市委第二次党代会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融入成都、链接攀西、辐射康藏”的“T型”区域发展战略和”七个一”的奋进跨越目标,其核心是“富民强市”,主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重点方面,提出了“3+1”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将要素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打造和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同时,把着力点进一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和承接产业转移上。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整体质量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5、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要靠项目来支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各级各部门狠抓项目工作,对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通过调研和论证,按照“四个一批”要求,以规划为统领,包装和储备了相当规模的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通过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招商引资、社会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创造条件,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加强了项目建设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按期完成和早日发挥效益。

6、抢抓机遇,认真落实西部开发政策

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根据不同领域,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对国家西部开发政策认真及时予以贯彻落实,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十年来,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努力加快发展,予以解决。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路况等级差;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功能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差;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农村经济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技人才少、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低;灾后重建资金缺口大,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不足; 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足等等问题。我们应抓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川西交通枢纽建设、融入成都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坚定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加快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备注说明:因2009年部分统计指标尚未确定,材料中的有关指标为预计数,有的为2008年实际数。待2009年统计数据确定后,该材料还需调整完善。

Copyright 2021 fg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5118000017 蜀ICP备19012652号-1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76
联系电话:0835-2223484
主办:雅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3484(传真) 官方邮箱:yasfz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