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为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当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发〔2010〕12号文件精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组织对全国电价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检查一是坚决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优惠;二是坚决制止各地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三是落实差别电价,将限制类企业加价标准由每度0.05元提高到0.10元,淘汰类企业加价标准企业每度0.20元提高到0.30元;四是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产品和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五是切实解决余热压发电的上网和价格政策;六是加强监督检查,对不严格执行差别电价、上网电价政策的行业,没收非法所得,并依法处理。这些措施将对雅安市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一、雅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一)现状
雅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12月撤地设市以来,雅安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水电电冶、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简称“3+1”产业)四大优势产业。2009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24.50亿元,同比增长21.2%。
(二)特征
1. 工业是全市经济的主导。2009年雅安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2%,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28%。
2. 水电电冶是工业经济的支撑。近年来,雅安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批新兴的产业相继投产,并形成规模。2009年,水电电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45.23%。
3. 对电力、矿产资源的依赖较大。全市工业企业以电力和矿产为原料、能源的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电力消耗为主的企业占到了30.3%。2009年,高耗电型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8%。
4. “3+
二、雅安市能源消耗的现状及特征
(一)现状
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完成,全市上下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和主攻方向,强化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2009年,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02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23%,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86%,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二)特征
1. 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以工业能源消耗为主。2009年,工业能源消耗(包括能源终端消费和中间消费) 147.64万吨,同比增长16.46%。
2. 工业能源消费中,以电力、原煤为主。2009年,全市工业消耗中电力占工业能源消费的49.3%,原煤占38.5%,二项合计达87.8%。
3. 从工业经济内部看,能源消耗以五大行业为主。能源消耗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大行业。2009年五大行业能源消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的81.35%。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其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39%,其能源消耗却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48.9%。
五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同比增长14%,据专业部门测算,上述三行业用电增幅每增加1个百分点,约影响工业用电增加0.54个百分点(表1)。
表1 雅安市2008-2009年五大高耗能行业耗能情况
行业名称 | 2008年(万吨标准煤) | 2009年(万吨标准煤) | 同比增长(%) |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 28.3 | 40.2 | 42.05 |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28.8 | 26.2 | -9.0 |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31.4 | 36.4 | 15.9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13.0 | 13.4 | 3.07 |
造纸及纸制品业 | 10.8 | 11.1 | 2.11 |
合计 | 112.3 | 127.4 | 14.0 |
数据来源:雅安市统计局
三、节能减排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电价对电冶行业影响
我市电力供应企业基本以水电为主,没有火电,节能减排的压力不大。但是电冶(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电力消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49.3%。电价增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高低。此外,2009年与2008年相比,单位电能创造的GDP提高0.47元,创造的税收提高0.075元。
我市电冶行业主要产品有铁合金、电解锌、电石、黄磷等。其电耗情况及电价影响产品单位成本,(详见表二)。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市高耗能企业电价上涨0.04元,按当前产品市场价格,企业将处于亏损状态。
按2009年统计报表,我市规上企业404家,年耗能在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146家。电价调整将影响我市高耗能行业产值约为86.2亿元,增加值约为21.8亿元,约占规上企业增加值28.3%,约占GDP9%;影响国税收入3.12亿元。主要影响铁合金生产企业42家,占规上企业增加值的9.23%;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企业有23家,占规上企业增加值的2.67%。
表2 高耗能单位产品电耗情况及成本
产品名称 | 吨产品平均电耗量(度) | 电价每涨1分钱产品成本增加数(元) |
电解锌 | 4500 | 50 |
电石 | 3600 | 45 |
黄磷 | 16000 | 200 |
中低微铬 | 2800 | 28 |
硅铬 | 5800 | 58 |
高碳铬铁 | 4500 | 45 |
硅钙钡 | 11000 | 110 |
氮化铬铁 | 2000 | 20 |
高氮铬铁 | 3000 | 30 |
硅铁 | 9000 | 90 |
中低碳锰铁 | 2300 | 23 |
硅锰 | 5000 | 50 |
工业硅 | 12000 | 120 |
锌锭 | 5000 | 50 |
数据来源:各区县发改局收集企业数据;吨产品平均电耗为平均电耗,如果有限电,电耗将随限电程度而增加。
(二)淘汰落后产能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目前,我市传统资源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产业集中度低、链条短,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偏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矛盾突出。2010年三季度前,我市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6家,其中关停9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7家,由于部分企业早已停产,对我市工业经济影响不大。中期来看,影响不小,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我市水泥行业2012年底前将关停水泥机立窑18条生产线,淘汰所有水泥磨机,影响产能100万吨,产值3亿元左右。淘汰6300千伏安及以下的铁合金矿热炉,预计对全市工业增加值亦将产生一定影响。
四、应对措施和建议
短期内,清理取消优惠电价,淘汰落后产能等节能减排的政策对我市当前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但长期看,有利于雅安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即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分析节能减排措施对工业增长的负面影响,采取以下应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我市工业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
(一)构建节能型环保产业结构
认真执行产业政策,严把新项目准入关。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准入标准,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健全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鼓励落后产能提前退出,建立能源消耗预测预警制度,对高耗能常规动力设备实行强制淘汰。逐步构建起与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相适宜的产业结构。
(二)加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积极推进低碳、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对试点单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领域集聚。在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逐步降低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最终达到零排放,符合低碳要求。
(三)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
在全市50家重点耗能企业组织实施“50节能行动”计划,即抓好50家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自愿协议等市场化节能模式,从政府推动节能逐步过渡到企业自主节能。
(四)加快产业集群化的步伐
园区化是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市政府《雅安市工业布局规划纲要》指导下,雅安市相继建成了四川雅安、汉源万里、石棉竹马三大工业园区和雅安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及雨城草坝、天全始阳、荥经、芦山、宝兴灵关五个工业集中区。加快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做到同业聚集整合,产业优势突出,有机分工协作,错位提升发展。同时为节能工作搭建平台,走园区化、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
(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
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铁合金、化学原料及制品、水泥、造纸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六)狠抓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的资源利用率,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转变高耗能产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高耗能产业的规划,防止高耗能产业的无序扩张和重复建设。抓住机遇、推动高耗能产业园区化生产,通过园区集约化生产,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为将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整合高耗能产业资源奠定节约资源的投资基础。
(七)密切关注政策,争取有关资金支持
市级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政策,组织开展节能监察、节能审计、节能规划、节能项目和资金申报等工作,建立企业节能环保项目库,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专项资金、财政引导资金。并加大对各县区内在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淘汰落后产能、节能能力建设等给予重点倾斜支持。
(八)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监督
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广泛宣传工业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意义,增强全民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要加强各县区、各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广泛宣传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先进地区和先进企业的有效做法,营造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