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雅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雅安经济结构“优一上二进三”调整战略部署,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件的出台后,为了认清我市工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及总体的运行水平。我们按照国家、四川省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分析部分工业统计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国家、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雅安的优势资源及工业基础。撰写了此文,对我市找准工业定位,确定发展方向、通过投资重大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竞争力提出建议意见。

一、工业产业结构概况

(一)现状

2009年,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103.73亿元,增长21.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3%,比上年增长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9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0.57亿元,下降37.1%,完成新产品产值47.2亿元,增长39.9%。纳入统计范畴的68种工业产品有58种增长,增长面85.3%15种主要产品除纸浆下降25.2%,中成药下降15.3%外,有13种增长,其中:大理石板材增长217.2%;花岗石板材增长186.0%,精制茶增长54.8%,水电发电增长43.9%,车桥增长35.7%,铁合金增长31.9%,炸药增长31.9%

(二)特征

工业企业不断壮大。2000年,雅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14户,其中轻工业25户,重工业89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83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0.85亿元。2009年,雅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4户,其中轻工业81户,重工业323户,比2000年增长3.5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32.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1倍,规上工业增加值92.1亿元,比2000年增长9.5倍,由2000年占GDP比重由14.7%上升到33.2%,提高18.5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雅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电力生产和供应14户、黑色金属采选及冶炼加工13户、有色金属采选及冶炼加工19户、非金属矿采选及矿物制品17户(其中水泥制造业8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10户、农产品加工业10户、机械制造业11户(其中汽车制造4户)。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工业发展,2009年,雅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水力发电和电力供应55户,烟煤和无烟煤的开采洗选有40户,铁合金冶炼39户,精制茶叶加工26户,铅锌矿采选和冶炼23户,无机(盐、碱、酸)制造20户,建筑装饰用石开采和加工14户,水泥制造12户,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12户, 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10户,其他稀有金属冶炼7户,并初步形成以水电电冶、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简称“31”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

31优势产业支撑突出。2009年,雅安市“31产业企业共270户,“31产业实现增加值74.74亿元,同比增长26.5%,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81.2%,对规模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77.0%;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187.59亿元,同比增长32.9%,占规模工业的比重80.8%,其中水电电冶136户,工业总产值105.06亿元,同比增长25.5%;农产品加工80户,工业总产值32.41亿元,同比增长42.2%;机械制造25户,工业总产值27.77亿元,同比增长26.9%;新材料新能源29户,工业总产值22.34亿元,同比增长75.4%; “31优势产业已成为雅安市工业的脊梁。

工业效益不断提升。近十年来,雅安市工业通过引进有实力企业,上新项目调整结构,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雅安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21.89,比上年提高40.01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0.4%,比上年上升0.1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4.7%,比上年增长14.5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12次,比上年增长0.22次;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64(吨(折标煤)/万元),较去年下降0.1/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39亿元,比2000年增长8.3倍;实现利润总额19.44亿元,比2000年增长14.5倍;实现利税总额32.44亿元,比2000年增长9倍。

二、工业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雅安市工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由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阶段,但由于工业产业结构不优,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产业布局分散,园区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经营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率较低,金融信贷缺乏活力,政务环境仍不理想,导致工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与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构建相适宜的现代化生态工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的规模化、企业的集群化、产品的品牌化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工业产业结构不优,生产要素明显不足

2009年,我市水电电冶、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分别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的45.2%13.9%11.9%9.6%;基本是以资源初级加工型重工业为主,而我省“73优势产业中电子信息、油气化工等产业在我市基本是空白。2009年,重工业总产值200.6亿元,增长35.8%,占规模工业的86.3%。能源消耗总量约147.4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6.3%,工业用电量为49.01亿度,增长23.8%。与工业增加值基本保持同步态势。虽然,能源电力基本可以保障工业生产正常进行,但因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电力保障不足。此外,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工业用地、交通成本、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也支撑不足,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主要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发展都面临着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的制约。

(二)高耗能比重偏大,受节能减排制约

目前,我市传统资源型高耗能产业比重偏大,且大多属于散、小、陋的低水平模式,工业结构深层次矛盾突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电力消耗为主的企业占到了30.3%。高耗电型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7.8%,年耗能在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146家。国家电价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将影响我市高耗能行业产值约为86.2亿元,增加值约为21.8亿元,约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28.3%,约占GDP9%;影响国税收入3.12亿元。

(三)工业产业布局分散,专业协作程度不高

目前,全市“31”优势企业分布在八县区,产业布局受制于行政区域划分的约束,各个行政区之间的重复招商、重复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园区内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没有形成,产业发展缺乏整体合力。配套企业能力不强,资本集聚和集群功能较弱,企业的设备、技术、人才优势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不到位。市域内大多数企业相对处于独自完成生产制造的全过程,相互之间关联度不高、影响力小,特别是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不少企业所需的配套设备、产品配件依赖外地购置,区域专业协作程度不高。

(四)园区建设相对滞后,产业特色不够鲜明

截至200912月底,我市共有产业园区7个,占全省的3.66%,在川西六市中排第四位。纵向看,全市七大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面积有所增加、承载能力有所增强、入驻企业有所增多、园区实力有所提升。横向比,规划水平仍然不高、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入驻项目仍然不多、园区特色仍不明显。特别是与宜宾五粮液产业园、资阳汽车工业园、攀枝花高耗能产业园、眉山金象化工产业园相比,单单看名称就让人一目了然。而我们的园区,不仅名称无法彰显园区特色,且园区内企业也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群,产业集聚度较低,大大降低了园区的吸引力,不利于园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  2009年各市()产业园区数量分布情况

地区

园区

个数

占全省比重(%

地区

园区个数

占全省比重(%

四川省

191

100.00

南充市

11

5.76

成都市

20

10.47

眉山市

11

5.76

自贡市

8

4.19

宜宾市

13

6.81

攀枝花市

5

2.62

广安市

8

4.19

泸州市

6

3.14

达州市

8

4.19

德阳市

9

4.71

雅安市

7

3.66

绵阳市

14

7.33

巴中市

2

1.05

广元市

13

6.81

资阳市

8

4.19

遂宁市

10

5.24

阿坝州

1

0.52

内江市

7

3.66

甘孜州

1

0.52

乐山市

12

6.28

凉山州

17

8.90

    数据来源:四川省统计局

 

(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后续发展缺乏支撑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优势的生命线。而我市现有工业企业多是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以初级加工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末端,产业链延伸带动能力明显不足。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施R&D(研究与实验)项目28个,支出经费3617万元,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9%;拥有企业办科技机构18个,从业人员397人;新产品开发项目135个,支出经费18311万元,单个项目平均支出135.63万元。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27件。总体来看,企业受规模实力限制,对产品的创新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足2%,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对产业前瞻性研发成果应用不多,导致企业在抵御市场风险中处于被动低位,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六)企业经营规模不大,核心竞争力水平低

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规模工业企业404户,其中:亿元企业49户,占18.2%10亿元以上仅有1户。全市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工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大量产品技术含量低、塑造知名品牌能力差、整体市场竞争力弱。2009年,建安车桥作为国内最大的微型汽车后桥生产和研发基地,在微车后桥市场占有率突破60%,工业总产值实现12.4亿元,同比增长27.4%。但其与五粮液、二重、攀钢、长虹等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

(七)农业产业化较低,支撑基础作用不强

农业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助推力。雅安作为山区农业市,农耕土地面积有限且多为山丘地貌,不太适宜平原那种农机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必须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形成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夯实基础。而目前雅安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农产品品质不高、且品种结构、区域结构趋同,农民素质较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高附加值农产品相对较少,土地利用集约化偏低等问题,都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林业方面,雅安林地面积较多,占区内土地面积的51%,然而林地大多以用材林为主,林下的种养业发展还远远不够,林产品附加值不高,林地的利用率偏低。在中药材种植方面,2009年,药材种植4658公顷,下降5.17%。三九医药作为雅安市内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原材料本地采购仅占5 %

(八)城镇化率较低,抑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城镇化是作为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平台,为其提供承载力。我市“大农村,小城市”特征明显,作为地级城市和原西康省省会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滞后、城镇景观风貌特色不显著,因历史原因城建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缺乏完善的商贸物流和公共服务设施,城镇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严重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工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新型工业化的速度。2009年我市城镇化率34.6%,低于全省城镇化率4.1的百分点,更低于全国城镇化率12个百分点。

(九)金融信贷缺乏活力,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截至2009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94.32亿元,贷款余额为192.89亿元,存贷比为48.9%,比全省低13.9个百分点,差距呈扩大化趋势。雅安的存贷比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雅安的贷款市场不够活跃,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充裕。而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的原因导致雅安企业贷款难,全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改资金的年均需求缺口达12个亿左右。目前,仍存在 “贷款难、难贷款”的两难局面,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活动,也不利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十)政务环境仍不理想,影响承接产业转移

2008年,奇葆书记就提出要把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项基础工作。两年过去了,虽然雅安的政务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面对东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西进、企业西扩,我们的政务环境仍然与当前的转移大潮不相适应。总体表现在服务意识还不强,办事效率还不高,审批程序还不简洁,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比如有好几个项目的土地,因迟迟拿不到相关土地手续,导致项目落地进展缓慢,严重影响项目工程进度。

三、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建议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雅安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抢抓发展机遇、设计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强化整合优势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主动融入成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坚持“三化”联动,改善提高金融环境,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升工业化整体水平。

(一)主动抢抓发展机遇,提速“枢纽为纲”建设

一是抓住党中央对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做出了重大部署,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构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探索低碳技术,国际碳汇交易项目。二是用好川农大的科研优势,结合雅安农业资源和园区基础,争取建成西南现代农业示范区。三是作为全国唯一环接藏、彝、羌民族地区的地级市,积极主动加强与三州的产业和资源开发合作,争取建成藏区(彝区、羌区)产业合作园;争取国家、省在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四是纵深与灾后援建港台及省市的产业项目合作,努力建设“飞地”产业园区,加强与港台两地及湖北、海南、广安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引进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实力企业来雅发展。五是雅安已被纳入成渝经济区规划,要主动融入,做好配角,积极卡位,争取在生态和农业方面成为成渝区域的先行者。六是提速“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成雅半小时交通圈,深入研究水运通道,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完善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产业布局,此外,大力引进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局域传感网络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推进三网融合。七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观念,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打造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竞争的“双高”人才优秀梯队。对此,雅安必须坚定发展信心,在机遇面前不迟疑,乘势而上,赢得发展先机。

(二)设计布局新兴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为推进工业化向纵深发展,构建现代化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必需结合我市优势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高起点设计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引进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智能电网(重点发展智能型变压器、智能配电系统、智能用电终端、智能化储能电站装置等。构建智能电网设备—并网储能系统—电力应用的产业链),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锂电池、电动微型汽车、混合动力房车);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经济作物育种、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新节能环保(重点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固废处理、脱硫除尘),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直升机、智能机器人),专用设备制造(重点发展高端数控装备、等静压机、大型冶金矿山设备),电子信息(重点发展TFTLCD模组、LED背光源、触摸屏等;利用电极箔产业优势,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推动蓝光二极管,高亮度大功率LED发光管产业化),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自动识别和采集跟踪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天然气综合利用,文化会展创意,构建雅安旅游集团,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

(三)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园区平台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优势产业是园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调整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合理布局重点优势产业,促进形成产业集群,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力争把雅安工业园建设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雅安农业园建设成高科技生态农业园,草坝工业集中区建设成汽配产业园、宝兴灵关工业集中区建设成新型石材产业园、芦山工业集中区建设成轻纺产业园、石棉竹马工业集中区建设成硅磷深加工产业园,荥经工业集中区建设成高耗能产业园、天全工业集中区建设成新型建材产业园、汉源万里工业集中区建设成铅锌深加工产业园、汉源甘溪坝工业集中区建设成特色果蔬加工产业园。此外,还要加快规划建设成雅(航空)产业园、雅甘(锂电材料)产业园,开工雅安—张江科技(研发)产业园,搭建中小企业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如此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全市现有工业资源的整合,而且对新引进企业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只有园区产业定位准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园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整合优势资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要大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采取政策引导、骨干示范、产业重大项目带动等综合措施,推动拥有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企业开展强强联手,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实施兼并重组,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二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合作,力争引进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雅安,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三要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要以大型优势企业为核心,发展关联及配套企业,坚持打造大型优势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并重,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张产业规模并举,争取形成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县域“块状经济”与产业集群。四要高度重视企业家培养和企业高层管理的培训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构建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他们多为雅安经济发展做贡献。

(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适度发展高耗能

战略性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核心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推进冶电联营,形成西部资源深加工基地。优化汉源铅锌、石棉工业硅资源加工,规划利用好雨城天然气、名山钾盐、荥经煤矸石、芦山铝土、宝兴石光纸开发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格项目审批,在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转变高耗能产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基础上,适度控制高耗能投资的继续增长,逐步降低高耗能产业所占比重。在全市实施“50节能行动”计划,即抓好50家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自愿协议等市场化节能模式,从政府推动节能逐步过渡到企业自主节能。在铁合金、化学原料及制品、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六)积极主动融入成渝,强化配角定位意识

雅安作为“一极一轴一区块”中成都都市圈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对接产业,主动当好配角,加快成雅一体化,融入成渝经济区。一是机械制造行业,作为全国汽配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具有设备、技术、市场网络优势,基础较好,发展的潜力较大。要紧紧依托建安车桥重点发展微型汽车后桥、轻型汽车前后桥、轿车零部件等三大系列产品生产,主动参与融入成都市汽车产业的上游产品制造,并在多营汽车销售市场基础上构建西南汽车配件城,打造全国汽车配件基地。二是饮料食品行业,要依托吉祥、友谊、五丰黎红、大渡河牦牛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发挥雨城、名山、汉源、天全的产业优势,以藏茶、花椒、大樱桃、森林蔬菜、长毛兔、茶香猪、雅鱼、山地鸡等特色农产品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深精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成渝经济区高端生态绿色食品基地,打响“康砖”、“蒙顶山”、“黎红”、“大渡河”、“二郎山”等品牌。尤其是茶叶加工,以建设国家茶检中心和西南茶城为契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真正形成“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三是林木业,要依托金安浆业、中天地等龙头企业,发挥荥经、天全、芦山、宝兴的林业优势,重点发展林竹纸一体化和林木家具一体化,以竹浆纤维、乌木根雕、上里雕刻等特色产品作为突破口,对其艺术加工包装,让“芦山根雕”、“上里雕刻”产品名扬海内。四是中药材,要依托三九药业,发挥宝兴、荥经、天全、芦山的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中药材基地和现代中成药,以川牛膝、川重楼、天麻等特色产品作为突破口,进行药剂、饮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促进机制。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根本动力。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协作的产学研体系。二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报,建立专利资助资金,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提供给真正自主创新的企业无偿使用。三要构建风险投资和财政资金结合机制,通过设立引导资金和补贴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省市外风投机构来雅选择投资项目设立办事处。四要建立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五要完善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六要加强社会投入体制和机制建设,形成多渠道支撑和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平台。

(八)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坚持“三化”联动发展

一要认真学习成都统筹城乡先进经验,结合雅安山区特色,科学衔接工业化和城镇化各项工作,推动园区建设与城镇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川西交通枢纽建设对园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城镇对园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既为当前发展增添动力,也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二要高水平打造雨城水中坝文化会展业,以行政中心搬迁姚桥片区为契机,加大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雨城与名山同城化进程,积极培育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扩大人口规模,增强经济实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加快发展。规划好城市综合体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用政策和完善的服务功能,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向新村集中,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同全市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三要按照国际化生态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组团方式推进发展,搞好新城区城市建设、旧城区改造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彰显川西风貌特色等工作,从而提升城市景观特色及魅力品味,努力建成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九)改善提高金融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一要在尊重和保障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基础上,加强金融机构对促进工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力度。二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促进金融信贷投入。进一步完善银行、企业和农户三大信用平台。建立规范的服务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积极培育和扶持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推动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和评级公司的规范发展。加快培育、扶持和引进有规模、有实力的信用担保机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三要积极引进像招商、民生、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优化雅安金融产业结构,加大竞争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服务。四要发展壮大雅安市商业银行和雅安发展投资公司、雅安工业园区发展投资公司、雅安融资担保公司、雅安水务投资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考虑筹建雅安国资财务投资公司,更加有效调配和利用国有闲置资源和资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担保。

(十)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加强服务招商引资

事实告诉我们,政务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与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核心是提高行政效能。一要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和规范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做到“减量”到位;充分发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作用,做到“进厅”到位;逐步推进网上审批,做到“提速”到位。二要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基础,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工作环境,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公务员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为公务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提高业务水平。三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增强公开的针对性,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建立健全市政府及各部门网站,实现互连互通,及时更新和公开政务信息。四要加强产业园区管理,强化政务服务,为入园企业提供规范高效、优质诚信的政务服务,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

Copyright 2021 fgw.yaan.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标识码:5118000017 蜀ICP备19012652号-1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76
联系电话:0835-2223484
主办:雅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地址:雅安市行政中心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3484(传真) 官方邮箱:yasfzggw@163.com